第296章 世家抵制(2 / 2)

哪怕朝廷多次颁布“招贤令”,以高官厚禄招揽天下人才,这些世家子弟也始终以守乡土、奉旧主为由拒绝,明里暗里与朝廷划清界限,用集体拒仕的方式表达抵制。

这种抵制直接导致了朝廷的人才困境。

偌大的汉室,如今坐拥关中、凉州、并州、益州数州之地,却连足额的刺史人选都难以凑齐。

以益州为例,自平定以来,朝廷始终未正式任命益州刺史,只能由张松以“益州别驾”的身份暂代一州政务。

并非朝廷不愿委派,而是遍观朝野,要么是出身世家却不愿赴任者,要么是有能力却资历不足者,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凉州、并州的部分郡县,基层官吏虽能通过举荐补充,高层长官却长期空缺,只能由军中校尉将官暂代,给地方治理带来诸多不便。

但朝廷对此早有预料,深知这是改革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回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正是因为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过度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虽成功为大汉续命两百年,却也埋下了世家尾大不掉的隐患。

后期世家逐渐掌控地方军政,形成门阀割据的雏形,最终间接导致了汉末乱世的爆发。

如今的汉室,好不容易抓住平定益州、清洗世家的机会,着手铲除这颗危害皇权与民生的毒瘤,自然不会因暂时的人才短缺而轻易妥协。

为应对人才困境,刘浪向天子建议“开科取士”,影响后世上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因此提前千年面世。

通过完善科举制度,从迁徙至关中的隐民、地方学堂的学子中,层层选拔有识之士,经考核后授予官职,逐步填补高层空缺。

另一方面则坚持以能任官,庸者下能者上,即便暂时无合适刺史人选,也绝不因安抚世家而妥协任用其子弟,宁愿让有政绩的地方官暂代,也要守住绝不向世家低头的底线。

最后朝廷广办官学,与民开智。倡导各家各户的适龄儿童,不论门第高低,皆可进官学求学。

官学有镇学、县学,府学,州学,太学之分。

学生启蒙皆就近入镇学,成绩优异者,经过考核达标后,由山长开具推荐书,升入就近的县学继续读书。

如此层层递进,直到学生入太学就读,毕业后就可参加科举,考中者入仕为官。

朝廷如此作为,虽短期内面临治理压力,却长远地巩固了改革成果。

此举看似缓慢,可只要坚持十年,朝廷就有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

随着寒门官员逐渐成长,世家对仕途的垄断被彻底打破;而关中经济的持续繁荣,也让越来越多的底层百姓看到希望,纷纷支持朝廷的政策。

当这一切形成良性循环的时候,即便天下的世家大族们,再怎么阻拦,也无济于事。

当所有的老百姓们,都看到了上升的希望后,如果有人想要关上这扇门,他一定会成为天下所有普通百姓的敌人。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民心所向,就是天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