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向儿汤郡西部的米良山一带由菊池家庶子家的米良家领有,家祖为菊池为邦的次男菊池武照(米良武照)。
因菊池一族是九州境内最为坚定支持南朝一方的武家,为了避免在明德和约后遭到北朝方的清算,以及庶子家宇土家兴兵作乱,使得不少菊池一族之人陆陆续续的逃往米良山中。
此后,在米良山一带定居的菊池一族之人也都先后将自己的苗字改为了米良,并在之后接纳了以良成亲王为首的征西宫一族。
加上米良山周边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使得定居于此的菊池一族、征西宫一族先后修筑了米良城(村所城、米良御所)、小川城、平野城、银镜城、须木城(松尾城、鹤丸城)、猪之鹿仓城、山阴城、籾木城、纸屋城、穗北花园城等诸多城池兵砦。
原本,米良家因总领家菊池家臣从大友家的缘故,也臣从了大友家。
可随着菊池义武(菊池重治,大友义鉴之弟)在与大友义鉴、大友宗麟父子对立,并争夺肥后一国霸权的过程中失败,招致大友家杀害后,菊池总领家家名断绝。
米良家在总领家菊池家家名断绝后,就不再臣从大友家,选择与相良家、日向伊东家交好,以两属国人领主的状态保持着自治。
面对来自大友家、日向伊东家交出南朝征西宫一族后裔的要求,才继承米良总领家家名不久的米良重治就算再厌恶大友家,也不敢在米良总领家家督相续之际拒绝此事。
虽说大友家曾经于延文元年(正平四年,1356年)的南北朝时期一度倒向南朝一方,但时任大友家家督的大友氏泰并没有获得家中之人的尽数支持。其弟大友氏时却选择了继续忠于北朝一方,并坚守在高崎城(高崎山城),等待北朝方的救援。
这就导致了大友家发生分裂,之后更是遭到了足利将军家的清算。
虽然大友氏泰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也愿意将家督、一门总领等职尽数让给弟弟大友氏时,可好景不长,大友氏时的长男和次男又因家督相续而大打出手。
大友氏时的长男大友氏继选择倒向南朝一方,大友氏时的次男大友亲世则是选择继续忠于北朝。
等到大友家第十四代家督大友亲隆在位时期,作为亲世流出身的大友亲隆将女儿嫁给了氏继流出身的大友亲繁,并指定大友亲繁为自己的继承人后,大友家两系由此一统。
米良重治深知大友家方面是不可能真心实意的拥立南朝征西宫一脉出身的南朝皇嗣为帝的,若是大友家真有此意,南朝征西宫一族也就不会沦落到藏匿于米良山之中隐姓埋名、苟延残喘了。
不过,米良重治自知无力同时与大友家、日向伊东家展开对抗,便从南朝征西宫一族之中挑了一个三岁的孩童,为其取名丰成,送往大友家的本据府内城。
大友宗麟为了表现出诚意,还专门带着角隈石宗、志贺亲守、吉弘鉴理(丰后三老之一)、臼杵鉴速、吉冈长增(丰后三老之一)、田原绍忍、田北镇周(加判众)等家中重臣们于府内城五里之外迎接。
而后,大友宗麟就效仿山名宗全于应仁之乱中与西军参阵诸郡拥立南朝小仓宫一脉之人为‘西阵南帝’之事,也在缺少三神器的情况下,拥立这位征西宫丰成为帝,并改元神护。同时,他还派遣使者经海路分别前往阿波、安艺、伊予、肥前、对马、备前、备中等国,邀请三好家、毛利家、河野家、平户松浦家、相神浦松浦家、宗家、备前守护代浦上家、三村家等与上杉家为敌的大名、国人领主们派遣使者前来共商‘国事’。
不仅如此,大友宗麟还致信执三好家牛耳的筱原长房,表示自己有意让新帝授予准三宫宣下、征夷大将军宣下、源氏长者宣下给堺公方出身的足利义维。
可以说,除了备前守护代浦上家外,其余受到大友家邀请的大名、国人领主们皆派遣了使者携带礼品前去府内城恭贺。
之所以备前守护代浦上家没有任何的反应,是因为浦上宗景一方面不认为大友家所拥立的征西宫丰成是有着纯正血统的南朝皇嗣;另一方面,他更不认为大友家有整合西国所有大名、国人领主与上杉家进行抗衡的能。
先前,浦上宗景已经支持过一次三好家、六角家所拥立的伪帝伏见宫贞敦。
在浦上宗景看来,连北朝皇室庶流出身的伏见宫一族都无法获得东国、近畿武家的认同,那么偏居九州一隅的征西宫一族又有什么能力来获得东国、近畿武家的认同?
再加上,上杉家静谧了播磨一国全境后,已经与备前守护代浦上家治下领国接壤。若是备前守护代浦上家表态支持大友家所拥立的新帝,那么必然会遭到上杉家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