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继续说:“而且这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苏州记忆’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可以优化的方向。”
“实地考察环节也不能错过,”苏木看着行程安排。
“陈家祠的建筑艺术、广绣研究所的工艺展示、岭南文创园的市场化路径,每一个都值得好好研究,尤其是岭南文创园,据说聚集了很多年轻的文创创业者,他们的创新思路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启发。”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一边处理工作室的日常事务,一边开始筹备广州之行。
苏木对接了岭南文化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小林,通过微信确认了参会的相关细节——包括论坛发言的具体要求,准备15分钟主题分享,搭配PPT展示。
住宿地点(安排在岭南文化中心附近的文化主题酒店)、往返交通的报销流程等;同时,他还开始整理分享资料,将木槿传媒的纪录片拍摄案例。
“苏州记忆”的传统工艺活化实践、数字化传播的数据成果等整理成册,准备制作成PPT。
徐佳莹则承担了更多的准备工作:整理“苏州记忆”的相关资料,包括传统工艺活化的具体案例。
如缂丝竹编收纳篮的研发过程、晕色绣围巾的工艺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木槿传媒纪录片的传播数据、“青苗计划”的实施成果等,为苏木的论坛分享提供详实的素材支持。
同时,她还查阅了大量岭南文化的资料,从广绣、榄雕、粤剧等非遗项目,到岭南的饮食文化、建筑特色、民俗风情,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准备在论坛交流和实地考察中更好地理解南北文化的差异与共通点。
姨婆得知他们要去广州参加文化论坛,坐在庭院的竹椅上,手里拿着蒲扇轻轻扇着,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好啊,去广州看看也好,多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交流,学学人家的好做法,对‘苏州记忆’的发展有好处。你们放心去吧,我在家有崔姝照顾,不会有事的,我的膝盖最近好多了,不用惦记。”
“姨婆,我们会尽快回来的,每天给您打电话报平安。”徐佳莹蹲在姨婆身边,握着她的手,带着不舍。
“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天气转凉,早晚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膝盖不舒服就少走动,尽量在院子里活动,有什么事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或者让崔姝联系我们。”
“知道了,知道了,你们就放心吧。”姨婆笑着摆摆手,伸手摸了摸徐佳莹的头,“记得尝尝广州的早茶,听说虾饺、烧卖、肠粉都很有名,回来给我讲讲岭南的文化,讲讲你们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让我也开开眼界。”
崔姝也笑着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一盘刚蒸好的桂花糕:“你们放心去,家里的事交给我,我会照顾好姨婆,每天给她做她爱吃的饭菜,按时提醒她吃药、敷膝盖,工作室的后勤保障我也会做好,让王丽和梦洁能专心处理业务,不用担心吃饭、物料补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