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古先生厉害,连这么隐秘的加密文字都看的懂。”
“古先生可是当代神仙,就没有古先生不知道的。”
“可是古先生刚才表达的意思,是明代的加密。
看来古先生对明朝很了解。”
“古先生都是神仙,说不定活了几千岁。
明朝几百年在古先生眼中,都是弹指一瞬间。”
“额......,你们这么说,好像古先生是千年妖怪一样。”
古先生看着只是笑了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各位,我在给大家讲此文中第二层文字加密。
这里的第二层文字加密用的是地理代号。
建文帝朱允炆用某些人,加入流亡队伍的地点或者籍贯来代替其名。
比如文中的“吴兴”、“凤阳”、“北平义士”等。
根据这些地理名字,就需要一份独立的地理密码本,才能对应到具体人名。”
泉哥摸着脑袋说道:“这是要查多少资料,才能查出具体人名,太麻烦了。”
唐青也苦笑道:“确实很麻烦。
而且查阅的资料太少,大家还不一定能查到。”
“如果没有古先生提醒,谁知道这些地名表达的意思。”
“按照古先生的说法,后面是不是还有几重加密。”
“古先生到现在还没公布花名册人名,后面应该还有几重加密。
反正我是看不出来,还是听古先生分析。”
古先生接着说道:“我现在说此花名册的第三重文字加密。
建文帝朱允炆在第三重文字加密里,运用了五行和八卦组合的加密。
朱允炆在文中,采用夏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进行加密。
采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还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组合成代号加密。
比如文中的“火离”、“水坎”、“坤土”等。
光是五行和八卦的组合方式,都能组成64种可能。
完全有足够为有限的追随者编码,且看起来像道家符咒,极具有迷惑性。”
泉哥惊讶道:“卧槽,连五行和八卦都出来了。
而且还是64种组合,这怎么让人去猜。”
唐青接话道:“泉哥说的对,关键还得结合之前讲的数字和地理秘密去猜。
建文帝朱允炆简直把加密用到了极致。”
“建文帝朱允炆流亡后,他有大把的时间去思考这些。
所以他才把文字加密用到了极致。”
“这本花名册上的加密,就算是明朝的文人,都不一定能看懂。”
“这种几重加密的文字,只有明朝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才能看懂。
而且都要费很大劲去查阅核对。”
古先生继续说道:“此文中还有第四种文字加密。
朱允炆的第四种文字加密,只是有点隐晦,但是好理解,稍微仔细的人应该能看出来。
就是每个名字代号下,可能会用极其简略的暗语记录。
比如文中的“殁于楚”,在这里指的是鄂省境内去世。
“归乡”指的是中途因故安全离开,返回原籍地隐居。
“蹈海”指的是可能去了南洋。
“伴终”指的是一直陪伴到他生命最后时刻。
......”
“整个文章里,我目前发现的就是四重加密。
说实话,这篇文章即使放在明代,也没有几个人能看懂。
更别说推敲出里面的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