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
炮弹落地后发出剧烈的爆炸声,烟尘随之四射,黑烟直插云霄。
鞑子阵型散乱,倒毙和受伤哀鸣的战马到处都是,各色旗帜歪七竖八,乌鸦在低空中盘旋,一片破败的景象。
王守仁看得触目惊心,越发坚定自己的判断,转头对朱晖道:“鞑靼人从昨天早上到现在狂攻不止,恐怕是发现我们的援军到了……他们必须得抓紧最后的时间,可惜没达成目标……那边来的应该就是援军。”
“援军?”
朱晖对王守仁的论断,感觉很不可思议,他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良久,最后摇头,“不可能吧……那路人马,看样子是从东北边开来的,可东北边是山峦地带,难道他们是绕过重重大山而来?不应该是从我们的斜后方过来吗?”
王守仁感慨地道:“我之前曾听王中丞说,朝廷不可能只从延绥和大同两路出兵,必定会从东边某处边镇再出一路兵马,现在看来就是他们。”
“这……”
朱晖诧异地问,“难道宣府镇也出兵了?啊不对,宣府出兵,跟大同相差也没多远,不可能走那么奇葩的路线。”
“如果是蓟州或是辽东出兵呢?”
王守仁问道。
“不可能!朝廷对于延绥出兵,已有诸多攻讦,你没听覃千户说吗……张国舅从大同出兵,连大同巡抚许进都不支持,十有八九会上疏弹劾。如此境况下,能让大明边军舍近求远,从蓟州和辽东发兵支援?”
王守仁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指了指东边鞑靼人的营地,若有所思道:“所吾料不差的话,那边应该是朵颜三卫的人马!”
“这个……我可看不出来。”
朱晖摇头道。
王守仁道:“朵颜三卫的装束比之察哈尔等部族更为粗犷,因为辽东等地风沙更大,他们必须要戴方巾以抵御沙土……你看那些骑兵,是否戴有头巾?”
“这……”
朱晖一时间回答不上来。
对于草原部族的区别,他了解不多,不敢随便发言。
王守仁拿着望远镜又观察良久,终于点头:“没错,这路友军应该是从辽东或是蓟州方向发兵而来,人马看起来至少有数千,或许比张国舅所部整体还要多……从他们的穿着和精气神看,不太可能是张国舅统领的中军,也不可能是宣府和大同镇出兵来援,或者配合作战。”
朱晖问道:“王兄弟,你的意思是说,鞑靼人看出大明有援军前来,才会死命想消灭我们一到两路人马,以便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占据主动?但看样子,来援的这路人马数量也就千余,怎能看出比其余几路人马合起来都要多?”
“这里距离太远,无法看清楚全貌,等靠近后你就会知道……从战马扬起的烟尘的高度和浓度看,这路援军至少有数千。”
王守仁笃定地道。
朱晖感慨地说:“王兄弟,你这判断力,也是没谁了。鞑子连续猛攻,你说有援军,结果就真有援军……眼下你说这路人马是自蓟州、辽东方向开来,想必也大差不差。这下,终于感觉心里有底了。”
王守仁也点头:“是啊,看来陛下和张国舅的安排,并不是孤军深入与鞑子一战。如此看来,王中丞自延绥出兵,却未能将全军带到这里,乃极大的遗憾。”
朱晖心说,都到这份儿上了,你还有心思替王越感觉惋惜?
果然你对你偶像,那是真心崇拜和设身处地着想。
可惜正如你所言,给他机会不中用啊!
“王军门不是也派了王兄弟……还有在下,领兵前来支援么?”朱晖道,“我们代表的,就是延绥本镇兵马,也代表了王军门。”
“好吧,可以这么理解……但,蓟州和辽东方向的援军,又是谁统军呢?朝中哪位大员跟张氏外戚走得近,且还有胆气出塞来走一遭呢?”
王守仁似乎又陷入魔障般的思索中。
朱晖也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下,感慨道:“他们的火器,还有战法等,似乎跟张国舅所部人马很相似,手上的兵器比我们……也更好!”
王守仁道:“他们是后出兵,用的火器自然比我们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后出兵?咱们早又能早到哪儿去?前后相差能有三个月么?能有那么大的差距?”朱晖道,“我看,是张国舅故意把好火器分给了那路人马,没有给王军门,所以咱手下就只能使用落后的火器。”
王守仁放下望远镜,叹息道:“其实我们手上的火器,已经比以前的火铳改进太多了,以此就足以让鞑靼人吃不消,要不然之前是怎么迫使鞑靼人消极避战的?
“再者,王中丞军中所用火器,多都是从京师带到延绥的,前后正好有三个月以上的代差,不及后者,完全能够理解!”
……
……
从东北方向杀过来的这路大明“援军”,正是李孜省亲率的蓟州镇所部人马。
他带兵过蓟州镇,并未到巡抚衙门就职,但蓟州本地将官早就听说过他的“威名”,也知道他在成化、弘治两朝,都有着背景雄厚的靠山,以至于那些想找他麻烦的人,为了功劳,不得不低头,纷纷主动来见,并表示愿意全力配合他这个巡抚行动。
本来皇帝只调拨给李孜省两千多人马,其中大部分是蓟州镇派到新军训练的士兵,结果等他真正出塞时,却带出来五千余大军。
这还是蓟州镇各千户所争抢和严格筛选出的结果。
跟西北各处关口将官不愿意调兵出击不同,因为李孜省是以蓟州巡抚的身份领兵出征,再加上他在朝中的地位在那儿摆着,以至于他的这路人马属于“明明我不想要,但都想跟着我打仗,最后抢着来,我盛情难却随随便便拉出三千精锐”,让人啼笑皆非。
加上他之前带的两千余兵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军,熟稔火器,与王越麾下精锐实力基本保持一致。
这就使得东边来的这路人马,反倒成为各路人马中的佼佼者。
毕竟李孜省麾下所部,拥有张延龄给他准备的全新武器,这些都是京师周边的军工厂,依托于西山的煤矿以及永平府等地的铁矿,全力以赴制造出来的这个时代最强大的装备。
张延龄带走了一部分,在山西又造了一部分,剩下的则全都在京师制造,然后一并交给了李孜省。
即便李孜省所部在新火器训练上明显不足,但奈何这种武器非常容易上手,对于那些已经在京师训练多时的新军士兵来说,就算只给他们几百杆新火器,他们也能迅速变成趁手的杀器,并随李孜高官驱直入,从既定目的地的大宁卫故地,折道向西北,一路杀到了关北官山等处。
随着鞑靼人兵败如山倒,李孜省总算是在这个复杂的战场上初步站稳了脚跟。
就在李孜省让麾下将士扎营时,庞顷给他带来了“好消息”。
“道爷,朵颜三卫已派出代表,表示愿意归顺大明,不再协同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造反,已经同意将各自所部人马归于大明统辖,听候您的差遣。”
庞顷虽然只是个文士,平时很多时候干的都是见不得光的蝇营狗苟的勾当。
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