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小太监们抬来一幅用架子固定住的大型舆图,所有人都能一览无余。
如今孙承宗已经从军、政两手抓渐渐将重心移向政事,兵事方面卢象升完全挑得起大梁,明年军委会正式挂牌之时,便是卢阎王登顶军委魁首之日。
“诸位!”
拿起会议桌上的小木棍,卢象升上前,在舆图上比划起来。
“截至目前,宣大边墙以外六百里直至赤峰、朝阳一线,辽西大部、辽东半岛、朝鲜各地尽归我大明之手!
按陛下上月部署,关宁军与当地外省军去弱留强,整编成禁军第九、第十军。
加上现第一、第二、第三及即将新设之第七、第八军,宣大至朝鲜共七个军二十余万人!
所有北地、辽东战事维持现状,一律整军练军经营地方!”
提到这里,部分大员前些日的猜测得到确认,辽东诸地要休养生息了。
“诸位,陛下作此筹划,皆因原奴儿干都司故土绵延数千里,又属极寒之地!
收回来就得有驻军和百姓前往定居,若做不到实控,便不能称其为真正光复!
以我大明现有实力,无法做到一蹴而就,故切不可好高骛远轻举妄动!
陛下高瞻远瞩,让我等保持态势困死建奴,如此待三五载后必成大事!”
众人专心听着,今日正式明确,大家对朝廷未来几年走向,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身为内阁大学士兼征辽都督府军政一把手的侯恂,思绪则更为明朗。
祖大寿他们已先行一步回辽,他没有走就是等着召开这次御前会议,顺便在京师周边多走走看看,为将来征辽积蓄力量。
将木棍从北面移至南面,卢象升接着道:
“北面之事暂且如此,现据锦衣卫最新情报,部分藩王已在南洋各处登岸,然仍立足未稳!
为重现成祖之荣光,实现大明重掌南洋,攻伐安南须于明年上半年进入日程!
按陛下旨意,第一步,收复原交趾布政司,再从沿海攻伐至巴达维亚一线,确保南洋航线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伺机打通云南至莽氏朝廷出海通道,与莽氏及诸国均采用怀柔与用兵同步之法,不臣服者直接刀兵相见!
第二步,用数年时间收纳整个中南半岛,并将万丹、吕宋之流岛国尽归我手!
第三步,西出印度,继而大食、直至欧罗巴各地、三宝太监所至之西洋,皆需广撒我中华教化!
军机处已编写好南洋攻伐纲要,范学士等人将于本月进京,此战事动则数年甚至数十年,我辈乃至后辈任重道远矣!
先期需以西南、南征二府协力为之,禁军主陆路,水师主海洋,后期可全民参与!”
在场十余人无不深吸一口气,尤其秦良玉、黄蜚更胜一筹,这一场仗与他们息息相关。
天子雄心可比成祖大多了,想当年成祖一举拿下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
然而那地儿并没有臣服大明多久,在宣宗时期因不堪军费重负,大明最终只得放弃。
那里数千里沃土一年三熟,随便扔几把稻米种子都能收获颇丰,真的太可惜了。
而天子所说的全民参与大家也懂,不外乎就是以往说过的臣子和百姓皆可出海。
向卢象升压了压手,崇祯觉得有必要插几句,随即开口:
“诸位爱卿,中原侯所说分三步走,确乃大明百年之大计,也是朕毕生所愿!
以我朝兵锋征服南洋诸国并不难,最难在于实控及民心臣服,朕让藩王们大量招募工匠百姓,皆为落到实处之考量。
南洋诸国地广人稀,需要大量子民去开拓啊,故乡虽好然只要政策给足,谁不想出去干一番事业,这便是富贵险中求!
尔等不是常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挂于嘴边吗,先期朝廷给出足够诱人之策引导移民,百姓必然前赴后继!
大明百姓智慧超群且勤劳善良,但凡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蛮夷皆可教化成我天朝顺民!
两百多年前我大明太过大度,当地赋税聊胜于无,以致鞭长莫及难以维持驻军消耗,尽归我手更无从提及!
朕可不会那样干,大明百姓都要交税且税率不高,南洋藩国为何交不得?
南洋本就属于我大明,朕欲重拾山河于情于理绝无差错,诸卿以为呢?”
崇祯露出一丝傲慢,还带着点不屑之色。
想想几百年后那群喂不饱的猴子就来气,老子既然来到大明,得将一帮宵小提前搞定!
“臣深以为然!”
“臣附议!”
“臣附议!”
“......”
臣子们一一表态,皇帝说得太对了,根本没有反驳理由。
南洋小国大多数都曾是大明藩国,可惜时过境迁,万国来朝那份荣光早已不再了。
这下天子出兵攻伐等同收复故土,这可是名留青史之事,大家的激情彻底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