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成功了,只是不太结实,饼大了很容易碎裂,只能做成一个个巴掌大的小饼。
不过后面发现可以往里面加一些打碎的肉沫,做成肉面饼,倒是还算不错。
但发不了面,做不成馒头,还是让江洛洛非常不甘心,最后是喜拿来了一些浑浑果,将里面的粉水混了进去,才算是发面成功。
做了好几次做出来了略微蓬松的馒头。
最高难度的,是面条。
江洛洛其实不怎么喜欢吃面条,但这么多年没有吃过面条,她也馋的厉害,非要弄出来试试。
但是小米面面粉的粘性完全不够,做出来的面条很快碎成了面片……然后做成了面片汤。
喜又拿来浑浑果给江洛洛尝试,但是加了浑浑果之后,还是一样没有太大的粘性,做不成长条形,煮着煮着就碎了,成了一截一截的面片。
还是喜有办法,可能是加浑浑果给的她灵感,她又拿来很多可以吃的植物过来,跟江洛洛挨个尝试。
这几种能吃的食物,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它们的汁液具有一定的粘性。
既然依靠面粉本身的粘性不够,那就往里面添加点儿有粘性的配料。
还别说,竟然真的给喜做成了。
虽然做出来的面条并非原味,天然带了点植物的菜味,颜色也被染成了绿色。
但好歹有面条吃,江洛洛已经非常满足了。
倒是喜对此一直坚持没有放弃,研究了很长时间的“脱色”和“去味”,最终研究出来了原味的面条。
但那是之后很长时间的事情了,第一次的“小米草宴会”上,部落族人吃的还是绿色菜味面条。
为了让整个宴会能顺利举办下来,江洛洛几乎把自己认识的关系亲近的人,都叫过来帮忙了。
先是从木匠丛那里借来未加工的长条木头,直接搭成长桌,上面摆满了木头盘子,里面摆放着整齐的小米馒头和肉面饼,以及提前装在木碗里的小米饭。
中间夹杂着一些果酱,和一些用盐腌制的肉酱,作为配菜。
每个长条桌的两端,用木桶装着煮好的肉汤和果酱汤,中间又夹杂着放了几桶鱼汤,给不同口味的族人选择。
最中间的位置,则是架了几口大锅,用来实时煮面条,谁要吃,就现场往锅里下,等不了几分钟就能煮熟,也不怕浪费时间。
江洛洛觉得光吃这些不太有趣,还准备了很多个铁板,
还放了许多肉沫、野菜、果子之类的小配菜,自己搭配到面糊糊里,烙出来不同口味的饼。
比单纯吃有趣多了。
面条也做了几种不同的选择,比如旁边有肉汤,面条煮熟放进肉汤里,就是热汤面条,旁边有各种卤,搭配起来就是打卤面。
本来江洛洛觉得办个一两天就差不多了,只是没想到族人们非常热情,第二天还自觉拿来了许多自己家的食物过来,互相交换着吃,硬是持续了六天,直到预示着雨季到来的第一场雨下下来,才遗憾不舍的各回各家,结束了这次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