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升维人生 > 第545章 崭露头角

第545章 崭露头角(1 / 2)

区域间的时空理论实践竞赛,历来是各大顶尖高中展示实力、抢夺优质生源的修罗场。今年的举办地点设在拥有全市最先进物理实验室的星辉中学,气氛更是从一开始就透着不同寻常的凝重。

巨大的环形竞赛场馆内,灯光将中央的实验区和四周的观众席照得亮如白昼。空气里弥漫着仪器预热时散发的淡淡臭氧味,以及一种无声的、紧绷的竞争压力。来自各校的代表队身着统一服装,在自己的操作台前严阵以待。观众席上,除了各校的师生代表,更不乏一些大学招生办的观察员,他们的目光如同探照灯,扫视着场中每一个可能冒出尖子的角落。

襄临中学的队伍位置不算最好,但也并非绝落。指导老师最后一次叮嘱着注意事项,声音干涩,眼神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陈锋的意外缺阵,如同抽走了队伍的脊梁,剩下的主力队员脸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惶然,目光不时瞟向站在实验台最右侧,正低头默默检查仪器的张亮。

张亮的手指拂过冰凉的金属探针和精密的能量感应器,动作稳定,没有丝毫颤抖。他的心跳平稳,呼吸悠长。外界投射来的怀疑、担忧甚至幸灾乐祸的目光,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他的内心,此刻正沉浸在一片奇异的宁静与专注之中。脑海中,李老师那些颠三倒四的呓语、参考书上泛黄的笔记、自己构建的简陋模型,以及对“刹那芳华”的独特体悟,如同无数细小的溪流,正在汇合,奔涌。

“各位选手请注意,竞赛即将开始。第一环节,理论命题阐述与答辩。题目将于三十秒后公布在大屏幕上。”广播里传来毫无感情的女声。

倒计时的数字在屏幕上跳动,牵动着每一根紧绷的神经。当最终的数字归零,巨大的屏幕上赫然出现了本年度竞赛的理论命题——

【论局域时空对称性破缺的微观表征与宏观可观测效应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并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对该关联进行间接验证(要求:不得直接使用大型引力波探测装置或高能粒子对撞机等常规手段)】

题目一出,整个场馆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哗然!

“这……这是什么鬼题目?”

“局域对称性破缺?非线性关联?这他妈是高中竞赛该考的东西?”

“还限制实验手段?这怎么验证?凭空想象吗?”

“完了,这次彻底完了……”

许多选手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有人甚至失手碰掉了桌上的笔。就连一些带队老师,也皱紧了眉头,显然这题目的刁钻程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它完全跳出了课本和常规竞赛的范畴,直指当前时空物理研究的前沿难点,甚至带着点哲学思辨的味道。这不仅仅考验知识储备,更是对思维方式、想象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极限压榨。

襄临中学的指导老师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最后一丝希望似乎也破灭了。这种题目,连高三的顶尖学生都难以驾驭,何况是临时顶替上场的张亮?他几乎已经预见了惨败的结局。

然而,张亮在看到题目的那一刹那,瞳孔微微收缩,随即,一种近乎灼热的光芒在他眼底点燃!

局域时空对称性破缺……微观表征……宏观效应……非线性关联……

这些词汇,如同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脑海中那扇由李老师亲手铸造的、通往非常规领域的大门!

李老师无数次在他耳边念叨过:“对称性是美的,但破缺才是真实的宇宙!看看你周围,哪有什么绝对的对称?时间箭头就是最大的破缺!那些微小的、随机的量子涨落,就是对称性在微观尺度上不断破缺又重建的舞蹈!它们看似微不足道,但亿万个微不足道叠加起来,会不会……会不会就像蝴蝶效应,最终影响了时空的‘质地’,甚至……甚至引发出一些我们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异常’?”

当时听起来如同梦呓,此刻却与竞赛题目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

他没有像其他选手那样立刻陷入抓狂的文献回忆或公式推演,而是缓缓闭上了眼睛。意识下沉,精神力如同无形的触手,微微探出,并非要去干涉时间,而是去更清晰地感知周围那无处不在的、细微的时空“背景辐射”——那些永不停歇的生灭的涟漪。

在他的感知中,世界不再是平滑连续的,而是充满了无数细微的、闪烁的“凹凸”和“褶皱”。这就是微观尺度上对称性不断破缺又重建的直观显现!而所谓的宏观效应……他的“刹那芳华”能力,不就是通过自身意识(一种高度有序的微观存在)去“触碰”这些微观破缺的涟漪,从而引发出极其细微的、局域的宏观时间流速变化吗?

这,不正是一个完美的、活生生的“非线性关联”例证?!

灵感如同闪电,劈开了思维的迷雾!

他猛地睁开眼,无视了周围的一片混乱和队友们绝望的眼神,抓起组委会提供的专用书写板,手指如同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飞速地勾勒、书写。

他没有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那并非他的强项,也非此题的核心。他选择了一种更为直观、也更需要想象力的方式:构建一个概念模型。

他以李老师提到的“时空质地”概念为基础,将微观的量子涨落(对称性破缺的表征)比喻为无数随机振动的“微小弹簧”,而宏观的时空结构则是这些“弹簧”集体行为涌现出的“弹性薄膜”。他引入了一个关键的、也是李老师曾模糊提及的假设——“意识”(或高度凝聚的观测者效应)可以作为某种“催化剂”或“选择器”,在特定的非线性阈值上,放大某些特定模式的微观涨落,使其突破临界点,从而在宏观层面产生可观测的效应(比如极其细微的时间流速改变、或某种未知的能量起伏)。

这个模型大胆、粗糙,甚至带着强烈的“民科”色彩,但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将微观破缺与宏观效应联系起来的逻辑链条,并且巧妙地绕开了对大型装置的依赖——因为“观测者”本身,就是最精密的仪器!

当其他选手还在抓耳挠腮、试图从标准模型或广义相对论的故纸堆里寻找依据时,张亮已经完成了自己理论框架的构建,并开始设计验证实验。

他的实验方案同样另辟蹊径。他提议利用高精度的原子钟阵列(这是竞赛允许使用的最高精度计时设备)、精密的电磁场发生器和一套复杂的光学干涉仪,构建一个高度敏感的“时空微扰探测系统”。核心思路是:通过精心控制的电磁场,在极小范围内模拟某种特定的能量分布(模拟宏观“催化剂”),同时用原子钟阵列监测该区域内时间流速的极其细微的变化(寻找宏观效应)。如果他的模型正确,在特定的能量场配置下,应该能捕捉到时间流速统计意义上的、超越常规噪声水平的异常波动——这将是微观破缺与宏观效应存在非线性关联的间接证据!

整个过程,张亮下笔如有神助,思路清晰,逻辑连贯,仿佛答案早已在他心中酝酿多时。当他按下提交按钮时,距离截止时间还有足足十五分钟。

襄临中学的指导老师和其他队员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仿佛在看一个怪物。

理论环节结束,进入短暂的休息和评委审议时间。场馆内的气氛更加诡异,大部分选手垂头丧气,只有少数几人还算镇定,但眉宇间也带着困惑。评委席上,几位来自顶尖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正交头接耳,他们的目光不时扫过襄临中学的方向,最终落在了张亮提交的那份独特的答卷打印件上,脸上露出惊疑不定的神色。

“荒谬!这完全是臆想!意识催化?时空质地?这哪里是物理学,简直是科幻小说!”一位保守派的老教授气得胡子翘起。

“不不不,王老,您仔细看他的逻辑推演和实验设计。”另一位稍显年轻的教授指着答卷,“模型虽然简陋,但内在逻辑是自洽的。尤其是这个实验方案,巧妙地避开了设备限制,直指问题的核心——验证关联性是否存在,而非探究其具体机制。这在缺乏工具的情况下,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思路!”

“而且,他提到了‘观测者效应’的某种极端强化形式……这和我们研究所里一些关于意识与量子态坍塌的前沿讨论,似乎有某种……隐秘的呼应?”第三位评委,一位气质优雅的女教授,若有所思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