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年春,相思湾的红豆树冒出新芽时,“永安号”多了位年轻船员——邻村村长的儿子阿海。这孩子去年跟着修船,此后总蹲在码头看“永安号”,说要跟着学航海,把善意传下去。年轻人笑着收下他,教他认海图、辨潮汐,也教他在雾天系铜铃、吹铜哨,就像当年父亲教自己那样。
四月的一个清晨,“永安号”刚驶出海湾,阿海突然指着远处海面喊:“那是什么?”年轻人举着望远镜看去,只见一艘小渔船歪在浪里,船帆破成碎片。他立刻下令加速,靠近后才发现,船上只有一位白发老人,正紧紧抱着船舷。“是外乡来的捕鱼人,昨天夜里遇上暗流,船舵坏了。”老人声音发颤,手里还攥着半袋没来得及收的渔网。
年轻人让船员帮老人修补渔船,阿海则端来热粥和红豆糕——那是出发前阿婆塞的,说春天海上凉,垫垫肚子好。老人吃着糕,眼眶红了:“我走了十几个海湾,从没见过你们这样的人。”年轻人摆摆手,指着舱里的红豆:“这是我们湾里的念想,走到哪都带着,见着难处就帮一把。”临走时,老人非要留下一筐自己晒的虾皮,年轻人推辞不过,便让阿海装了一小袋红豆回赠:“明年春天来相思湾,码头的红豆树该开花了。”
入夏后,科考队又来了,这次还带了台水下摄影机。队长笑着递过一叠照片:“去年多亏你们帮忙,我们拍到了罕见的深海珊瑚,这次来,想给相思湾拍段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年轻人欣然同意,带着他们去了父亲当年常去的渔汛点,还指给他们看码头边的红豆树:“这是去年和孩子们一起种的,等秋天结了豆,就分给湾里的船,让大家都带着念想出海。”
拍摄那天,阿婆提着新蒸的红豆糕来码头,看到镜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往后躲。队长却热情地迎上去:“阿婆,您的红豆糕可是‘永安号’的宝贝,得让更多人看看。”阿婆笑着打开油纸包,红豆的香气飘在海面上,与浪花声混在一起,成了纪录片里最温暖的背景音。
秋末归航时,“永安号”的舱里不仅有满舱的渔获,还多了科考队送的纪录片光盘。码头的篝火晚会上,全村人围着看片子,当看到“永安号”在雾里鸣响铜铃、看到年轻人分物资给遇险渔船、看到红豆树在海风里摇晃时,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光。
阿海捧着刚收的新红豆,跑到年轻人身边:“哥,明年我也要带红豆出海,像你和大伯那样,守护这片海。”年轻人摸了摸他的头,望向满舱的红豆——月光洒在豆子上,泛着温柔的光,就像父亲的目光,像阿婆的牵挂,像全村人的期盼。
后来,相思湾的红豆树越来越多,“永安号”的故事也随着纪录片传向远方。有人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