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各处动向(1 / 2)

宋瑾听到苏温言的话,先是一楞,而后脸上便露出了一个笑容,看着苏温言挑了挑眉头,一脸感兴趣的问道:“苏卿,依你所见,这事情应该怎么做?”

宋瑾话音刚落,殿内众人目光再次聚焦于苏温言。

他略一沉吟,上前半步,声音沉稳有力:“官家,商人所求之名,需是体面且能传世者。寻常赏赐不足以动其心,需得让这名头与家国大义相连,既显其功德,又不逾礼法。”

“哦?具体说来。”宋瑾身子微微前倾,显然来了兴致。

“臣以为,可设‘助国义商’三等爵位——上等赐‘忠惠伯’虚衔,赏鎏金腰牌,准予其子弟入国子监旁听;中等授‘诚义子’称号,赏御笔亲题匾额,许其在商铺悬挂;下等赠‘善济郎’名帖,免其三年商税。”苏温言语速不急不缓,将盘算许久的章程和盘托出,“且捐粮数额需明码标价,上等需捐粮万石,中等五千石,下等三千石。如此一来,商人既能凭钱粮换得名望,朝廷也能按需筹粮,公私两便。”

“虚衔?”魏林忍不住插言,语气中仍有疑虑,“若只是虚名,恐难让那些巨商动心。”

苏温言转头看向他,目光锐利却不失恭敬:“魏尚书有所不知,商人虽富,却常被士人轻视。这虚衔虽无实权,却能让他们摆脱‘市井之徒’的标签,其子弟更能沾染书香,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之物。至于御笔匾额,对商铺而言更是千金难买的活广告,日后生意必定更加兴隆。”

孙元良也附和道:“苏指挥使所言极是。臣听闻京中最大的锦记布庄,东家为让儿子进私塾,曾愿捐银千两而不得。如今只需捐粮五千石,便能入国子监旁听,这般诱惑,他们断无拒绝之理。”

宋瑾闻言连连点头,手指轻叩御案:“好一个‘名利相连’!苏卿此计甚妙,既不伤国本,又能筹得粮草,还能让商人感念皇恩。”他略一思索,又道,“御笔匾额朕亲自来写,鎏金腰牌让工部加急打造,务必精致体面。”

“官家英明。”众臣齐声附和。

正此时,苏温言又补充道:“臣还有一议。为防商人虚报数额、以次充好,需派专人督查捐粮事宜。可令户部与兵部联合组建‘督粮署’,由臣亲自带队,逐一清点核验。同时,将捐粮商人的姓名、数额、所获头衔刻于‘助国碑’上,立于朱雀大街,让万民瞻仰。如此一来,既保粮食成色,又能让商人名利双收,更能激励其他商户效仿。”

“此议甚妥!”宋瑾拍案叫好,“就依苏卿所言,孙尚书,你即刻拟旨,昭告天下;魏尚书,着吏部配合督粮署抽调人手;其余各部,务必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众人齐齐躬身领命,声音震得殿梁微微作响。

魏林望着苏温言挺拔的背影,心中虽仍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这计策的精妙。

他暗自盘算,自家名下的粮铺或许也该捐些粮食,若能得块御笔匾额,既能堵住他人之口,又能从中拿到些许好处,倒也不算吃亏。

.....

在众人讨论之后,这一件事情便在第二日的朝堂之上,被萧良臣当着百官的面,给提了出来。

有着萧相以及六部尚书的提醒,也都同意了下来。

而就在所有人同意的下午,诏令便颁布了下去,整个京城之中的商户都沸腾了起来,纷纷向着方法为朝廷捐粮。

朝廷自然是都接纳了下来,不过几日的时间,粮草就已经筹措了一万五千石。

秋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京郊的官仓之上,将晾晒在空地上的谷穗镀上一层金辉。空气中弥漫着新粮的清香,伴随着驴车轱辘碾压石板路的“吱呀”声,还有督粮署吏员清点粮食的吆喝声,一派忙碌景象。

苏温言身着墨色锦袍,腰间系着鎏金双鱼佩,正站在粮仓门口核查账册,指尖划过“李氏商会,捐粮一万五千石”的字样时,身后忽然传来一道清脆的女声。

“世子殿下,金安。”

苏温言闻声转身,只见一名身着月白色襦裙的女子俏立在不远处,乌黑的发髻上仅插着一支碧玉簪,素净的面容上带着浅浅笑意,手中提着的食盒还冒着袅袅热气。

他眉头微蹙,脑海中飞速检索着相关记忆——李氏商会、捐粮一万五千石、李定之女.....两息过后,他才恍然记起对方身份,脸上随即绽开和善的笑容:“李小姐,好久不见。”

李若兰原本还略带忐忑,怕自己只是三年前曲江宴上惊鸿一瞥的过客,早已被这位声名鹊起的苏世子遗忘。

此刻见他准确叫出自己身份,眼底瞬间闪过一丝惊喜,她捂着嘴轻笑起来,声音如清泉叮咚:“没想到苏世子还能够记得草民的名字,真是令我受宠若惊。”说话间,她微微屈膝,行了个标准的万福礼,举止端庄得体。

苏温言摆了摆手,目光越过她,望向身后绵延的驴车队伍。

每辆车上都盖着青色粗布,掀开一角便能看到饱满的稻谷,吏员正拿着木斗逐一称量,米粒簌簌落入斗中,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不由感慨道:“没想到,你们李氏商会居然会一次性捐出这么多粮食。一万五千石,足够我们用很久了。”

李若兰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着自家商行的伙计们有条不紊地卸粮,语气轻柔却坚定:“这也是想着帮帮世子还有朝廷。家父常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叛军在北境作乱,若真让他们攻进京城,我们这些仰仗京城安稳做生意的商人,又岂能独善其身?倒不如趁此机会,为家国出一份力。”

她说这话时,眼神清亮,没有半分商人的市侩,反倒透着几分家国大义。

苏温言闻言,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敬佩。

他原以为李氏商会捐粮,不过是为了那些虚名和一点小利而已,却没想到李若兰一个女子,竟有如此见识。

他微微颔首,语气诚恳:“这次便多谢李小姐了。朝廷的赏赐,工部正在赶制御笔匾额,不日便会送到李氏商会府上,至于免三年商税的文书以及国子监的旁听名额,我会让户部尽快拟好。”

“不必客气,世子殿下。”李若兰浅浅一笑,没有丝毫借机攀附的意思,“这些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眼下粮仓事务繁忙,我便不打扰世子了,先告辞了。”

说罢,她再次屈膝行礼,提着食盒转身离去。月白色的裙摆随风轻扬,宛如一朵淡雅的梨花,在喧闹的粮仓中留下一道清丽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