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徐氏略记 > 第509章 唐代官员徐有道

第509章 唐代官员徐有道(1 / 1)

徐有道(约645年—710年),字行之,东海郡(今山东郯城一带)人,后举家迁居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为唐玄宗时期名臣徐恽之父,活跃于唐高宗至唐中宗年间,官至晋陵丞,以清正廉明、勤于政事的治绩留名地方,其生平虽未见于正史列传,却通过家族墓志、地方志乘的零星记载,勾勒出一位盛唐前夕基层官员的典型形象。他出身东海徐氏望族,自南朝至隋代,家族世代为官,先祖多有位列卿相、联姻帝室者,深厚的官宦文化底蕴,为其自幼熏陶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徐有道自幼聪慧好学,秉承家族“崇文重德”的家风,遍读经史子集,尤其精研《周礼》《仪礼》等治政典籍,同时兼修律令条文,形成了“明体达用、务实求真”的学识风格。唐代前期选官以科举与门荫并行,徐有道凭借家族门荫获得入仕资格,却并未依赖祖荫,而是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吏部铨选,以“身言书判”四事皆优的成绩,初授基层僚佐之职,开启了其务实的仕途生涯。

其早年仕途多任职于河南、山东一带的地方州县,历任县尉、主簿等职。县尉掌地方治安、缉捕盗贼,主簿则协理县令处理文书、户籍、赋税等政务,均为直面百姓的基层要职。徐有道在任期间,始终以“民为邦本”为信条,勤于政事、体恤民情。在任某县尉时,当地曾遭遇蝗灾,庄稼大面积受损,百姓流离失所。徐有道一方面迅速上报灾情,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调拨赈粮;另一方面亲自带领吏民捕杀蝗虫、开垦荒地,推广耐旱作物,同时严厉打击趁机囤积居奇、欺压百姓的豪强劣绅。经过数年治理,当地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其政绩受到上司赏识与百姓称颂,被誉为“能吏”。

在基层积累多年政务经验后,徐有道因政绩卓着被擢升为晋陵丞(今江苏常州一带)。晋陵作为江南富庶之地,既是漕运要道,也是粮食产区与商业重镇,晋陵丞作为县令的副手,秩从八品下,协助掌管全县政务,涵盖赋税征管、水利兴修、司法辅助、文教推广等诸多事务,权责繁重。唐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但也面临土地兼并、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等问题,治理难度颇大。徐有道到任后,首先深入民间走访调研,摸清当地实际情况,随后推行一系列务实举措。

在赋税征管方面,他针对富户隐匿田产、贫民赋税繁重的弊端,主持重新丈量土地、核查户籍,制定“均平赋税”之法,既保证了朝廷赋税收入,又减轻了贫民负担,得到百姓广泛拥护。在水利兴修上,晋陵地处太湖流域,水患频发,徐有道牵头疏浚当地河道、加固堤坝,并建立“乡绅出资、百姓出力、官府统筹”的兴修机制,有效抵御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与漕运畅通。在司法辅助中,他协助县令审理案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律令为准绳”,尤其重视核查证据、倾听民意,对冤假错案及时纠正,对恶霸劣绅严惩不贷,维护了地方治安与司法公正。

徐有道不仅治政有方,更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为官多年始终清廉自守、不徇私情。史载其在晋陵丞任上,“居官无长物,俸禄多济贫”,即便手握赋税、水利等实权,却从未接受贿赂、谋取私利。有乡绅为感谢其主持水利工程带来的益处,登门赠送重金,被他严词拒绝:“吾受朝廷俸禄,为百姓办事,乃分内之责,岂敢谋私?”其清廉之风成为当地官场的表率,也深刻影响了其子徐恽的为官之道。

除政务之外,徐有道还重视地方文教事业。他利用公务之余,倡导设立乡学,邀请饱学之士讲学,鼓励百姓子弟入学读书;同时整理当地先贤事迹,教化民众崇善向德,推动了晋陵地区的文化发展。其自身也颇有文名,擅长诗文创作,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与治政感悟,虽未结集传世,但在当时士大夫间颇有流传。

关于徐有道的仕途结局,结合史料推测,他大概率在晋陵丞任上终职,病逝于任所或退休后归隐偃师。唐中宗年间,政局动荡,皇室内部纷争不断,地方官员晋升机会相对有限,加之徐有道性格耿直、不擅钻营,故终其一生未能跻身高层。但其一生恪尽职守、清廉为官,为地方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家族培养了徐恽这样的杰出人才,延续了东海徐氏的家族荣光。

徐有道的生平,虽无惊天动地的东海,却以其务实的治政作风、清廉的为官品格,展现了唐代前期基层官员的精神风貌。他在地方岗位上默默耕耘,心系百姓、勤于政事,既是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基层建设者,也是古代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践行者。其事迹虽零散见于各类史料,却为研究唐代前期地方治理、选官制度与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佐证,也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清廉务实、勤政爱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