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丽丽刚出狱,我养母就揪着心放不下。她总怕丽丽脱离社会太久,没法快速适应外面的生活,每天雷打不动要打好几个电话,一边反复叮嘱丽丽出门在外凡事要多加小心,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另一边又对我细细交代,让我务必多照看着丽丽,有啥情况及时跟她讲。
养母的心就像系在了丽丽身上,手机几乎不离手,每天至少要打三四个电话。早上七点准时打来,叮嘱丽丽别忘了吃早饭,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中午会问她在外面吃得惯不惯,有没有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晚上临睡前,还要细细交代她锁好门窗,早点休息。
每次跟我通电话,养母更是千叮万嘱:“你多抽点时间陪陪丽丽,带她去逛逛菜市场、超市,让她熟悉熟悉现在的物价和环境。要是她有啥不开心的,你多开导开导,别让她一个人憋着。”其实不用养母说,我也知道该怎么做。
丽丽刚回来那几天,总有些局促不安,逛超市时看着扫码支付的机器会愣神,买东西时也不敢主动跟摊主砍价。我便耐心陪着她,一步步教她用手机付款,拉着她跟熟悉的摊主打招呼,看着她脸上的拘谨渐渐消散,我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
就在养母忙着为丽丽操心适应问题时,丽丽的大伯大柱叔和爸爸二柱叔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医生说可以出院回家慢慢静养。
养母听到这个消息,认真地说:“住县城城河边的房子吧,这里离医院近,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去看病也方便。我明天就去把房子打扫干净,再买两床新被子,保证让大柱二柱住得舒服。”
我想着在县城已经买了新房子,且装修好了,环境和设施都更舒服些,便主动提出让丽丽、大柱叔和二柱叔搬去新房住。我便开口说道:“丽丽,要不就让大柱叔和二柱叔住县城的新房吧。那房子刚装修好没多久,家具都是新的,院子里还能锻炼身体,两位老人住着肯定舒服。”
可没成想,两位长辈却有自己的主意,坚持要回王庄自己的家去住。
丽丽也想回去住,“常书,既然咱的房子建好了,为啥不回去住呢?”她也希望得到我的支持。
我搓着额头说:“丽丽,你不想想啊。咱先不说,你们庄的那些发生矛盾的邻居会不会欺负你们,就单纯地医疗条件就不行。万一,大柱叔和二柱叔发生啥紧急情况,你想找个医生,都找不到,即使打120,没有近一个小时也赶不到你们村上。你认为他们两个的身体,能禁得起折腾吗?”
丽丽也很是犯愁了,急忙去找二柱叔商量了,“爸呀,咱庄上的医疗条件太差了,生活啥的还是不太方便,不能回咱庄呀。”她几乎哀求地说。
二柱叔非常坚定地说:“无论如何不在城里住,不能再给常书添麻烦。”
大柱叔坚决地说:“我们回敬老院住。那房子住了十几年,习惯了,而且街坊邻居都熟悉,平时还能聊聊天。”丽丽也决定陪着他们一起回梨花镇,这样能随时照顾两位长辈的起居。
我知道,老一辈人都有感情,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地方。养母又打电话回话说:“既然他们想去,那就依着他们。梨花街上的敬老院房子也不错,把三楼那个向阳的房间收拾收拾,给丽丽住。”
丽丽看了一眼手机,眼里满是感激:“妈,谢谢您。”养母开心地说:“应该的,你陪在他们身边,我们也放心。”那天晚上,养母翻来覆去睡不着,一会儿担心敬老院的房子冷,一会儿担心丽丽不适应。
养母转头就安排艾英赶回敬老院,专门把三楼的房间好好收拾出来给丽丽住。这样一来,丽丽住得近,照顾起大柱叔和二柱叔也更方便,大家心里都踏实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