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470章 谁来也不管用,都必须签!

第470章 谁来也不管用,都必须签!(1 / 2)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

“小白?这么晚了,出什么事了?”

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掌舵人,这个时间点,用这条专线打来电话,绝不可能是请功报喜那么简单。

“我发现了一个新的技术方向,可以彻底解决‘蜂鸟’乃至我们目前所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能源瓶颈问题。”

“能源瓶颈?”周部长何等敏锐,立刻抓住了关键词,“你是说电池?”

“是。”白杨肯定地回答,“我刚刚完成了一份技术构想报告。如果能够实现,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将不再是十五分钟。”

“能提升多少?”周部长的呼吸微微一促。

白杨握着冰凉的话筒,一字一顿地说道:“保守估计,翻六倍。一个半小时。”

“什么?”

饶是周部长这样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物,此刻也无法保持镇定了。

听筒里传来一声椅子被猛然推开的刺耳摩擦声,紧接着是他压抑着震惊、略显急促的声音:“你再说一遍?多少?”

“一个半小时。九十分钟。”白杨重复道,声音清晰而坚定。

电话那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白杨甚至能听到周部长那陡然变得粗重的呼吸声。

一个半小时!

十五分钟到九十分钟,这是什么概念?

这不是提升,不是优化,这是彻头彻尾的颠覆!

是质变!

如果说十五分钟的“蜂鸟”只是一件昂贵的“技术验证品”,那么拥有一个半小时续航能力的“蜂鸟”,就将立刻蜕变为一柄真正致命的、悬在敌人头顶的利剑!

它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战术价值和战略威慑力!

周部长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这意味着单兵电台可以连续工作几天几夜,意味着未来的战场通讯将畅通无阻;

意味着那些躺在图纸上的、因为能源问题而无法实现的高精尖单兵装备,将全部获得“准生证”!

“白杨同志!”周部长的声音再次响起:“你现在在什么位置?”

“研究所,我的办公室。”

“待在办公室,锁好门,哪儿也别去!你那份报告,除了你之外,还有谁看过?”

“目前只有我一个人。”

“好!”周部长似乎长出了一口气:“我现在就过去!在我到之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要理会!记住,是任何人!”

“好!”

电话“咔哒”一声挂断,办公室里再次恢复了安静。

……

大约四十分钟后,一阵低沉的引擎轰鸣声由远及近,划破了研究所的宁静。

一辆黑色的“大红旗”轿车没有在办公楼主楼停靠,而是径直开到了宿舍楼后方的专家楼区域,最终在白杨所在的这栋楼下稳稳停住。

车门打开,一个身穿中山装、身形魁梧的中年男人率先下车,正是周部长。

他没有片刻停留,抬头看了一眼亮着灯的那个窗口,便大步流星地向楼内走来。

紧随其后,从车上又下来两位老人,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头发花白,气质儒雅;

另一个则身材清瘦,面容严肃,手里还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

两人快步跟上了周部长的步伐。

很快,一阵沉稳而有力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响起,最终停在了白杨的办公室门口。

“咚咚!”

白杨立刻上前,拉开了门锁。

“东西呢?”周部长开门见山。

“在这里。”白杨侧身让他进来,然后将目光投向了部长身后的两位老人。

周部长立刻介绍道:“这两位,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中科院化学所的王振国院士,国内电化学领域的泰山北斗。”

“这位是咱们部里总装备司的技术总工,李建军同志。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情况紧急,我把他们连夜从家里请过来了。”

“王老,李总工,你们好。”白杨立刻伸出手,态度谦逊而尊敬。

王振国院士推了推厚厚的眼镜,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他听过白杨的名字。

李建军总工则更为直接,他点了点头。

“白所,把你的报告拿出来吧。”周部长沉声说道,同时自己走到门边,亲自将门反锁。

办公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无比肃穆。

白杨走到办公桌前,从上锁的抽屉里,取出了那份报告,递了过去。

周部长没有接,而是示意了一下:“给王老和李总工看,我是个大老粗,看不懂里面的门道。我只要一个结果:你说的,到底能不能实现!”

李建军接过了报告,和王振国院士一起,走到了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张小会客沙发前坐下。

办公室的光线不算明亮,李建军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手电筒,打开后放在茶几上,增加了一些照明。

两人凑在一起,将那份《关于新型高能可充电电池组技术开发的可行性报告》摊开在膝盖上。

一开始,两位专家的表情是平静中带着审慎的。

他们见过的“异想天开”的技术报告太多了。

白杨的报告,标题起得很朴实,没有用任何夸张的词汇。

然而,当他们的目光从标题移到正文,仅仅看了不到两页,两人的表情就变了。

那种审慎和从容,如同被风吹散的云烟,瞬间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专注和震惊。

王振国院士那只没有扶报告的手,下意识地攥紧了,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

而一旁的李建军,呼吸则变得越来越粗重,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办公室里安静得可怕,只有纸张被轻轻翻动的声音,以及两位老人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

白杨静静地站在一旁,没有打扰。

周部长则背着手,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两位专家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

他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图表,但他看得懂人。

他能从这两位国内顶级专家的反应中,判断出这份报告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