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保住了全家性命。
像他这样选择屈从的宗室和官员不在少数。在金正三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那份请求内附的联名书上,名字越来越多。
短短六日内,汉阳城内风声鹤唳,大批被认定为“忠于李氏”、“心怀怨望”的官员、士绅、乃至宗室被逮捕抄家。
他们的财产被没收,家人被株连,本人则被冠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发配至遥远的济州岛或其他荒凉之地。
血腥与恐惧,成为了汉阳城的主旋律。
大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十五日,由金正三精心挑选的朝鲜“请附”使团再次抵达北京。
这一次,他们带来的国书更加“恳切”,联名官员的数量也远超第一次……
皇极殿上,朱翊钧端坐龙椅,面无表情地听完了使臣的陈述,看完了那封字字泣血的请附国书。
在朝廷百官的注视下,天子沉默良久,方才叹息一声……
“尔国遭此连续大难,朕心甚悯。然,藩属之制,乃祖宗成法,朕岂能轻废?内附之事,休要再提!尔等当速回国中,另选贤明宗室,续嗣王位,上报于朕,朕必当依礼册封,绝无迟疑。此乃人君正道,亦是尔国福祉所在。退下吧。”
皇帝再次明确拒绝,态度似乎无比坚定。
使臣“无奈”,只得“泣谢天恩”,黯然返回汉阳……
然而,他尚未回到汉阳,第二波使团已然从汉阳出发。
这一次,使臣的级别更高,为首的是一位在联名书上签了字、辈分较高的宗室,被封为“德安君”李柚。
他的出现,旨在表明“朝鲜宗室亦拥护内附”。
十一月,德安君李柚一行抵达北京,再度恳请内附。
朱翊钧在文华殿召见,看完国书后,脸色“不悦”:“尔等为何如此固执?朕已明言,当立新君!尔等一而再,再而三请求内附,岂非陷朕于不义?让天下藩国如何看待朕?如何看待大明?此事断不可行!尔等回去,告诉国内诸臣,休得再生妄念!”
第二次拒绝,似乎更加严厉。
但敏锐者或许能察觉到,皇帝此次并未严词训诫,只是强调“不义”和“天下观瞻”。
当第三次请附使团于不久后再次到来时,所有人都知道,戏肉终于要来了。
万历二十年十一月末,朱翊钧第三次在皇极殿召见朝鲜使臣。
这一次,他没有立刻拒绝。而是让使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再次朗读了那封几乎是全体朝鲜统治阶层“意志”的请附国书……
听完之后,朱翊钧长久的沉默。
整个大殿静得可怕。
良久,他缓缓起身,声音庄重而肃穆,仿佛带着天意般的沉重:“朝鲜诸臣民一再恳请,言辞恳切,乃至宗室亦顺应民心……朕,本欲恪守祖宗之法,永保藩篱。”
“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朝鲜民意如此,天意可知。”
“李氏失德,天降灾异,接连陨落二主,此乃上天厌弃之明证。今朝鲜举国臣民,畏天命,顺民心,愿内附华夏,永为臣妾,此亦可谓知机。”
“朕,若再固守虚礼,拒不顺应,非唯辜负朝鲜军民仰望之心,亦恐逆天行事,反招咎戾。”
“念尔等至诚,朕心恻然……不得已,勉从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