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的晨光还未完全驱散深秋的凉意,我便已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当夜色渐浓,窗外的路灯亮起,我坐在书桌前梳理这一天的轨迹,那些匆忙的脚步、繁杂的信息、短暂的懈怠,都化作清晰的片段在脑海中回放。
这次复盘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记录,而是对自我行为的深度剖析——既要直面暴露的问题,也要肯定做得到位的地方,更要将反思转化为下一步的行动指南,确保能朝着本月20万业绩目标扎实迈进。
一、工作细节失误:骄傲自满是职场“隐形陷阱”
早上8点半,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家长的微信,对方询问之前聊过的课程优惠方案。当时手头还在整理前一天的业绩数据,看到本月已有几笔订单入账,心里难免多了几分沾沾自喜,觉得这类优惠沟通早已轻车熟路。
以往发送优惠信息前,我都会逐字核对条款、反复确认金额,甚至会模拟家长的视角检查是否有歧义。可那天,我只快速扫了一遍优惠文档,觉得关键信息都没出错,便直接转发给了家长。
直到中午家长回复“这个优惠期限和之前说的不一样”,我才惊觉自己漏看了文档里“优惠仅限每周一至周五使用”的补充说明。虽然及时道歉并重新解释,没有造成客户流失,但这件事像根刺扎在心里——业绩刚有起色就放松警惕,这种骄傲自满的心态,迟早会酿成更大的失误。
我翻开工作笔记,发现之前记录的“每一次沟通都等同于第一次”的提醒,早已被近期的小成绩冲淡。其实职场里最可怕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因暂时的顺利丢掉了本该坚守的严谨,这一点必须立刻纠正。
二、时间规划混乱:别让“忙乱”掩盖效率问题
上午10点约了家长到店面谈,原本计划1小时结束,再用半小时整理面谈记录,下午专注跟进新客户。可实际面谈超时了20分钟,家长离开后,微信消息又像潮水般涌来——有咨询课程的,有确认上课时间的,还有询问缴费流程的。
我抱着“尽快回复不拖延”的想法,一条接一条地回消息,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1点。期间还频繁用AI计算课程费用,比如家长问“报半年课优惠600后多少钱”,我直接让AI算“5620减600”,结果AI竟返回“5620”的结果。
当时没多想,直到家长疑惑“怎么没减钱”,我才手动验算,发现AI犯了低级错误。后来回想,最近回复消息、计算数据都依赖AI,不仅让自己变得懒散,还因指令不够明确(没强调“精准计算减法”)导致AI出错,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
下午3点后,头晕脑胀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原本计划的客户跟进也被迫推迟。这让我意识到,时间规划不是“把事情排满”,而是“合理分配精力”,更不能把AI当成“万能工具”,关键环节必须亲自把关。
三、沉迷无意义游戏:别让“消遣”偷走宝贵精力
晚上7点,忙完工作后本该总结当天的问题,可手却不自觉地打开了游戏。一开始想着“玩半小时放松一下”,可一局结束后又忍不住开了下一局,直到晚上10点才停下来。
放下手机的瞬间,心里满是愧疚——这3个小时里,我本可以梳理客户资料、优化优惠方案,甚至提前准备明天的面谈内容,可却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游戏上。更糟糕的是,玩游戏时高度紧张,结束后又感到疲惫,连带着总结反思的精力也被耗尽。
其实之前也制定过“晚上不玩游戏”的规则,只是最近业绩有了进展,就给自己找了“放松一下没关系”的借口。可仔细想想,“放松”应该是散步、看书这类能恢复精力的事,而不是让自己更疲惫的游戏。
这种“放纵”不仅打乱了生活节奏,还会让自己陷入“工作偷懒→游戏弥补→更不想工作”的恶性循环。如果一直这样,别说20万业绩,恐怕连现有的客户都难以维系。
四、肯定今日优点:在“正向反馈”中坚定信心
当然,11月2日也并非全是负面,还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些“小进步”是支撑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比如在与家长面谈时,虽然超时了,但我耐心倾听了对方的顾虑——家长担心孩子没时间上课,我便结合孩子的作息表,制定了“周末集中上课+周中线上答疑”的个性化方案,最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另外,在发现AI计算错误后,我立刻调整了工作方式:对于涉及金额、时间的内容,先手动计算一遍,再用AI核对,确保信息准确。这种“双重校验”的方法,虽然多花了几分钟,却避免了后续的麻烦。
还有,当天虽然没完成客户跟进计划,但我把未跟进的客户信息整理成了表格,标注了“重点跟进”“待确认需求”等标签,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了铺垫,避免了“手忙脚乱找资料”的情况。
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证明只要认真对待工作,就能取得积极的结果。也正是这些优点,让我更有信心去改进问题,朝着业绩目标努力。
五、锚定业绩目标:20万不是“空想”,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
回顾这个月的业绩,目前已有8万左右的订单,距离20万的目标还有12万的差距。看似遥远,但拆解下来,其实是“每周3万”的小目标,只要每周能签下3-4个客户,就能逐步靠近终点。
我仔细算了一笔账:如果能完成20万业绩,按照公司“超额部分提成更高”的规则,就算只发一半提成,也能拿到五六千块钱。对于刚步入职场不久的我来说,这笔收入不仅能覆盖房租、生活费,还能有少量结余用于自我提升,比如报个销售技巧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20万业绩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从一开始的“不知道怎么谈客户”,到现在能独立完成签单,每一笔业绩都是成长的印记。如果能达成目标,也能让我在团队中更有底气,为未来的晋升打下基础。
不过,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靠“空想”。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每天至少跟进5个潜在客户,每周安排2-3次面谈,每月整理1次客户反馈并优化方案。只有把大目标拆成可执行的小任务,才能避免“眼高手低”。
六、针对问题的改进计划:把“反思”变成“行动”
针对11月2日暴露的三个核心问题,我制定了详细的改进计划,确保每一条都能落地执行,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
(1)改掉骄傲自满,重建“严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