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兴华正韵》(下)
聂宇露出爽朗的笑容:“如何確定雅言、读书音和方言嘛,朕倒是已有方略了。”
听到皇帝已经有了方略,眾臣不仅没有放心,反而瞬间全都揪心起来。
大概这就叫口碑吧!
皇帝每次这么自信满满,基本就是要乾纲独断了,还是决断的他们认为极其不妥的旨意。
顾景作为新朝的第一位礼部尚书,这確定新朝的雅言正韵,他虽然不是总裁编纂,但同样也要负责到底。
不然一个弄不好,可能后世的读书人得骂他几百年。
顾景正打算旁敲侧击的问一问,皇帝准备怎么编定新朝正韵
聂宇復又说道:“我大汉如今还只有南方半片,各地方言就已经如此错综复杂,甚至影响到了新光復州府的治理。这不是什么好事,既然如此,那何不在《兴华正韵》里面,將各地方言全部统一……”
话没说完,顾景憋不住了,脱口而出喊道:“陛下万万不可……不,臣的意思是,臣是说陛下不可如此做,而且统一各地方言,这也是万万做不到的事情。”
不怪他反应剧烈,差点忘了君臣礼仪,皇帝突然就要统一全国方言,这事情实在太大了。
就连在场的其他內阁重臣,同样也是脸色大变,只是他们不是礼部尚书,所以没有如顾景反应那么强烈。
聂宇见此,顿时也有些无奈,他有想过自己做出这个决定会很难,但没想过阻力会有这么大,连他的內阁都不愿意支持这件事。
统一全国方言,这听起来似乎利国利民,但实际操作起来不是这么算的,阻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这就要说到目前中国的口音规则,现在中国的语言口音,基本遵循“方言-普通话”二级结构。就连少族方言同样遵循这套规则,也是“少族方言-普通话”二级结构。
但这是后世的语言口音,古代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古代的口音说的简单点,跟后世的口音转化规则很像,也是方言经过转换来对標朝廷的官话。
可古代的口音转化,还多了一级,即“方言-读书音-官话”。
三级结构,看似只是多了一级,可学习新口音的繁琐却是成倍增长。
这种三级口音,官话可以视作普通话,秦称雅言,之后又叫正音,到了明朝改为官话。
而第二级的读书音,则属於古代唯一標准音,它的源头为洛阳读书音。
这说的並非是洛阳方言,而是东汉的洛阳太学教学的特殊咏调,念起文章时会有抑扬顿挫的音色。
歷朝不论怎么定正韵官话,洛阳读书音都是唯一標准,就算各地说过去之后会有变化,顶多也就演化出各地读书音支派,核心音系还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
这种读书音的好处就是,读书人即便身处天南海北,方言各有不同,但只要都会读书音,那也能够互相流畅的交流。
隋唐两朝编定正韵音书,也都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制定朝廷的官方雅言。
因为唐朝的国都在长安,所以唐朝皇帝普遍会说一些长安方言,结果反被諫臣上书皇帝的发音不標准,应该及时改正。
这种以洛阳读书音为雅言基础,一直到了元明才有所改变。
元廷不用多说,异族王朝,编出来个《蒙古字韵》,仅存十五个韵,跟传统汉语都不太相关了。
大明开国以后,因为元廷编的字韵问题,北方汉人又十室九空,朱元璋误以为雅言出自江淮话,导致后来的《洪武正韵》乾脆以南京话为基础蓝本。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洪武正韵》完全推广不开,后面有人出了本《交泰韵》,但《交泰韵》的基础又是中原话。
偽清编定官方雅言,同样不以洛阳读书音为准,而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俗称京片子。
现在,大汉新朝编定官方正韵雅言,一来就要统一各地方言,这以当前的语言规则,確实是不可能办到的。
不是不能做,而是办不到。
聂宇沉默许久,等到內阁眾臣在失態中渐渐冷静下来,方才安抚说道:“朕明白诸卿想说什么,无非方言、读书音、雅言三级繁琐,几乎不可能统一,而且这三级口音也是由来已久,强行定一地方言口音为官话,恐怕各地都无法接受。”
这才是问题的重点,也是他们认为,为什么不可能统一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