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海底勘探(2 / 2)

。。。。。。

立正民满意地点点头。

这支智能勘探小队,由6台机器人组成,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实施海底勘探工作。

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人工干预,只有遇到机器人不能识别的东西,或者遇到大模型数据库里没有的情况,机器人无法判断应该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时,才会发出警报声,让人工接管。

每一台机器人,都是针对深海地质勘探专门定制的精密装备,大小和形状也各不相同。

系列三台机器人外形酷似巨型章鱼,拥有八条灵活的机械臂,配备高清立体摄像系统、光谱扫描仪和各种检测传感器,头部位置是一个储藏室。

它们的机械手可以精细到捡起一枚硬币大小的矿物颗粒,也可以强劲到搬动数百上千公斤的岩石样本。

而系列则有点像陆上移动打井车,驻停后可以将钻杆立起来,在海底钻取连续的岩心样本。

这次勘探行动,王铭洋和立正民故意采取了跟以往不一样的方式。

不同于以前用勘探母船将探测设备和机器人运到目标位置上方的海域,这次的行动,所有智能勘探机器人都是直接从夏岛的地底下的基地码头出发,为了是彻底勘探机器人的能力,为以后大规模展开勘探和开采积累数据和经验。

通过显示屏,可以直观看到几台机器人之间多个摄像头的视角,它们在喷水推进器的作用下,平稳地在海里游弋着,上下左右和前后左右的大功率防压防水透光灯,射出的巨大光柱,延伸到远处。

水下100多米,阳光能透下来的光线,已然不多。

主显示屏中央,实时水深数据连续快速跳动:80米,100米,103米,120米...

到达第一个探测点,138米,准备开始钻取岩土样本。

操作员的声音打破了控制中心短暂的寂静。

屏幕上,借助几台探测机器人的视角,可以看到三台钻探机器人呈品字形散开,相距25米,缓缓下沉到海床上,带起一片尘土,海水变得浑浊。

不到片刻,飘起的尘土在洋流的作用下被退走,王铭洋等人的视野变回清晰状态。

只见三台钻探机器人四个支撑脚已经放下调整完毕,钻杆也立了起来。

随着一阵低沉的嗡嗡声传入众人耳朵,钻杆开始转动,慢慢往海底的砂土里拱进去。

然后不断有少许的尘土泛起,带起丝丝浑浊,但很快被探测机器人伸出的触手吸走,通过管子把水流输送到十几米外的地方,随洋流飘走。

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王铭洋等人,一脸好奇,都目不转睛的看着。

内心深处还异常盼望着这些将会被带回来的样本能被检测出有用的矿藏。

第一个点的岩土取样,就花费了小半天的时间,取出来的岩柱长度达到了5米,很是顺利,这让王铭洋等人非常高兴。

这些升级后到智能勘探机器人,不仅在浅水海域可行,在100多米深的地方,同样可行,接下来更深的地方,应该也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