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岛实验室经过王铭洋多年连续不断大规模烧钱和开金手指指点,加上智能辅助中心的帮助,已经研制出多种金属和非金属新型材料,这些材料的性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科研机构的成果,使得夏岛能够制造出在超过1000水米深而不被水压压坏的机器人和各种智能机械。
超过1000米水深的海域,按国际惯例被称为深海,虽然有很多区域属于某个国家,但实际上有能力能窥探到如此深度的国家,全世界寥寥无几。
这些,都是夏洛特达国未来的机会。
夏岛海洋勘探中心里,脑子里不断思索着开发海洋矿藏的王铭洋目光再次注视在显示着夏岛周边海域3d立体地图的屏幕上。
这幅地图,是采集大量勘探数据处理后再通过特定算法合成出来的,用到了然浩控股多年前收购的镐得地图技术框架。
赵矿、李松和刘夏,来夏岛工作一段时间后,加上立正民教授的实地指导,很快可以独当一面,各自带领一组人进行专门的研究。
这三人加上立教授,刚好四个人,当时王铭洋觉得正好,让他们各自负责夏岛东南西北中一个方向的勘探工作。
如今,这四人带领的研究小组,共有一百多人,管理操控着各式无人勘探潜艇和机器人共两千多艘(架),日夜在夏岛周边的海底进行录像和扫描。
AI智能体自动生成的海底地图,会随着勘探区域的不断延伸而实时扩展。
此时,生成的地图边沿已经延伸到以夏岛为中心半径40千米的地方。
实现地图智能生成的程序,毫无疑问,照例是王铭洋编写的。
AI接收到勘探潜艇和海底机器人传回来的数据后,会自动进行整合处理,随即根据结果补充或扩大海底3d地图。
当初编写这个程序时,王铭洋还给它接入了“启源”智能体从全球网络整理下载的地理学信息资料库,使得AI地图生成时,还会根据“学”来的理论知识筛查海底3d地图上可能有矿藏的位置,并把它们标注出来。
依据标注出来的位置,勘探部门的人会派出机器人勘探小组前往该区域进行钻探取样,以检查是否真的存在矿藏以及矿藏分布的情况。
“立教授,这些升级过的海底勘探机器人投入使用后,感觉怎么样?好用吗?”
王铭洋问旁边的立正民,眼光转移到了另一个大屏幕上,画面呈九宫格排列,是钻探机器人在36千米之外进行工作的多角度场景。
“非常好用,比第一代的功能完善多了。探照灯照得更清晰,携带的各种探测仪也更多更灵敏,还有,它们可查探的水域深度也比上一代增加许多。
虽然它们能够钻探的岩层深度依然不够大,最多只有5米,但灵活高效,想要取哪里的岩层样本,直接设定好坐标在中心看着就行,妥妥的利器啊。
不像传统的海上钻探平台,不管是移动还是开钻取样本,都是一项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