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航线(1 / 2)

蜀汉租用大吴的海船出海回来了。

那些海船上拉的是满满当当的粮食。

这些粮食吴国朝堂上的几个大人物都知道是从那个立国没几年的安南国运回来的。

而在数月前,朝廷就接到了一个消息,安南国趁着交州叛乱的时候,出兵占了九真数郡。

吴国从大帝孙权之后,便对交趾郡以南的地方失去了实际控制权。

不过名义上还是在吴国的统治之下。

如今安南国二话不说的占了这几个郡,这不是骑在大吴的头上拉屎?

若这安南国是突然冒出来的也就罢了,可吴国上下谁不知道这安南国乃是南蛮酋长孟虬所立。

并早早的就奉蜀汉为宗主国。

真要追究起来,蜀汉也得为此事负责!

可是吴国现在真有资格追究蜀汉吗?

当年景帝在时,这个孟虬就曾经带人劫掠交州,掠走了不少粮食。

景帝遣使责问,甚至还当场抓住孟虬向蜀汉进献那些劫掠来的粮食的使者。

为此景帝气的病情加重。

可结果呢?还不是不了了之?

就算发兵问责又能如何?

现在蜀汉的目标虽然放在北伐上,但永安等地依然驻有重兵。

很难从蜀汉的手上讨来好处。

最终这件事也只能不了了之,反正那块地也征不上来税,没了就没了吧。

朱先在心里安慰自己。

然而几天前,广陵那边送回来奏报。

说是有一支船队从西陵方向过来,为首的船上打着吴国的旗号。

就这么直直的开到入海口处,然后把从南安国运回来的粮食转运到这些船上。

紧接着就有魏国的使者到建业,斥责吴国为什么不顾两国盟约,借船给蜀国运粮。

天地良心,朱先从来就没有这个想法。

他不过是想借着这些海船挣点钱,怎么就给蜀汉运送粮食了?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朱先直接把留虑叫回来询问。

这一问不要紧,差点没把朱先给气抽过去。

当初跟蜀汉使者明明说好的,不准打着吴国的旗号,更没有大吴船只护送。

想要运粮回去,只能靠蜀汉自己的本事,这会儿凭什么打着吴国的旗号!

虽然只有一艘船,但是一艘船都不行!

然而这个问题留虑早就问过了。

当初蜀汉为了训练水师,从先帝孙皓手里买了不少船。

孙皓也半卖买送了一些小一点的战船,甚至连很贴心的送过去一批操船的士兵。

问题就出在这些小船上。

不知道刘谌出于什么目的,这些小船自始至终都没有悬挂汉旗。

也就是说,这些船只虽然名义上已经是蜀汉的船,但因为上面有吴国的士兵,挂吴国的旗子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他们没有问题,吴国有问题啊!

哪有送出去的东西还能打着别人的名义来用的?

这不是摆明了要往自己的身上泼脏水?

可朱先也不能直接告诉魏使,这船早就不是吴国的了。

真要是坐看魏国把带着吴国旗帜的船打沉,丢的还是自家的脸面。

拿蜀汉没有办法,可也不能得罪魏国。

那就只能从自己身上割肉。

这对于朱先来说,不光是钱上面的损失,更是威望上的损失。

身为吴国实际上的当家人,却让吴国把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干净。

反观孙酦,心中却激动不已。

他虽然是吴国的皇帝,可国家大事均不由自己做主。

上次和蜀汉使者商议的事至今都迟迟没有回复。

孙酦早就想通了,他并不怪蜀汉。

说到底还不是自己这个皇帝没有什么权威,别人信不过。

现在朱先的威望受损,对于孙酦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他迫切的希望这样的事能多来几次,这样他才有机会从朱先的手里夺一些权利回来!

虽然这样会损害吴国的利益,但孙酦觉得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些损失完全可以接受。

最终朱先还是牺牲了一部分利益,换取了魏国的谅解。

另一边,已经拉着粮食往回走的苏珈脸上满是遗憾。

吴国这边没有动静实属正常,为什么魏国也没有动静?

这些船可不光是运粮船,还有战船。

为的就是防着魏国的突然袭击。

只可惜直到到达西陵段,也没有一艘魏国的船只凑上来。

他当然不知道汉东一战给魏国的水师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不敢轻易出动。

更不知道吴国一个国默默的扛下了所有。

原本还想在西陵段迁延一些时日,看看能不能钓到鱼。

但是陆抗派人送来的一封信,让苏珈立刻打消了主意。

陆抗告诉苏珈,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否则他不介意给自己一个教训。

陆抗手握实权,这话自然有分量。

再加上有陆晏这层关系在,苏珈立刻带着船队赶回汉水。

又过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这些粮食被安全的送到了天水。

刘谌对此十分重视,亲自接见了苏珈。

粮食的数量并不多,只不过能维持十万大军半个月左右的消耗罢了。

但是此行的意义却十分重大。

这次粮食顺利的运回来,不光只是增加了一条运粮路线。

还意味着大汉水师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了。

上一次在汉东不过是小试牛刀。

既然已经决定了走水运来运粮食,那汉水到长江一线的安全,大汉必须要牢牢的抓在手里。

否则魏国一个偷袭,这些粮食不就白运了?

然而汉水段还好说,是自家的地盘。

整个长江都被吴国所控制,想要往长江走船,必须要经过吴国的同意。

不过对此,刘谌同样也有办法,只是需要小小的牺牲一下大汉的利益。

随后刘谌又把目光放到跟随苏珈而来的孟明身上。

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娃娃,跟着苏珈一起漂洋过海来到大汉。

他为什么会来这里,在刘谌不久前收到的孟虬书信里已经讲了。

刘谌也一眼就看懂了孟虬的打算。

只是让刘谌感到唏嘘的是,难道帝王家永远只有手足相残这一条路?

在刘谌踏上北伐之路后,宫里那几个已经怀孕的妃子也陆陆续续的给刘谌生了几个子女。

这些子女至今都不曾见过刘谌这个皇帝老爹的面。

同样的,刘谌对那几个未曾谋面的子女也谈不上有多少感情。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刘谌才能体会到孟虬这封书信的含金量。

若不是爱极了这个儿子,他怎么可能会让儿子颠沛流离几千里来到自己身边。

孟卿啊孟卿!

刘谌用手揉了揉孟明的头。

小家伙带着很明显的蛮人特征,眼里的无助之下,隐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坚毅。

“安南国王遣子入朝。”

“朕又岂能寒了孟卿忠心。”

“为彰其忠,着即加封其子孟明为汉忠义将军,授清水亭侯,食邑百户。”

末了又对孟明说道:

“朕派人送你前往成都,入宫中皇家学堂求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