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启元元年十二月初一,燕京城外的校场上,旌旗猎猎,五万余名梁山军士兵列队而立,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姜齐身着赤红龙袍,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黝黑却坚毅的脸庞,这些士兵,很多都不是跟随他从郓州登州的旧部,那些旧部现在都至少是指挥使级别的老兵,或者是已经在地方上做着佐贰官,如今的兵,绝大部分,是河东北路,或者沂州一带的兵,也有在燕云归降的辽军降兵,如今都是大乾朝的开国功臣。
“诸位将士!”姜齐的声音透过扩音的铜钟传遍校场,“昔日你们随朕征战,平定燕云,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大乾立国,朕虽暂无高官厚禄相赠,却愿将燕云十六州的沃土,分予你们为家!”
话音刚落,校场上顿时响起一片哗然,士兵们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姜齐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说道:“凡在北伐燕云之战中立下战功者,皆按功勋大小,分予土地:一等功者,赏田五十亩、宅院一处;二等功者,赏田三十亩;三等功者,赏田十五亩。所有土地皆免两年田税,家人可随迁燕云,由官府负责安置。”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那些眼中满是羡慕的辽军降兵:“你们虽曾为辽军,之后,若能立功,同样是朕的肱股功臣。此后的战功,一并计入,土地、宅院照赏不误!”
校场上瞬间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士兵们纷纷跪倒在地,高呼“陛下万岁”。
三日后,分封的文书陆续送到士兵手中。
姜齐特意下令,将有功士兵分散安置在燕云各地,涿州、蓟州等边境重镇,契丹人和奚族人聚集所在,多安置梁山旧部中的精锐,尤其是文化课好的,尤其先分配肥沃之地,主要负责防备,也负责同化;檀州、顺州等内陆州县,安置立功较少的士兵,既利于他们融入当地,也能带动地方农业发展。
在涿州城外的村落里,梁山兵丁带着家人搬进了官府分配的宅院,看着村外五十亩肥沃的土地,手中保正一职的上任文书,这位从高丽来的汉子,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尽管现在天寒地冻,还是在军中学的那些抗寒的法子,比如说挖地窨子,垒火炕,建火墙,都能让他们一家平安的渡过这个冬天,等到来年开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负责安置的官员还带来了好消息,官府将组织退伍的士兵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后续还会派农业技术老师下乡指导种植。
就在士兵们忙着安置家业时,燕京城内的科举考场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姜齐深知,新朝立国,不仅需要武将保境安民,更需要文官治理地方、安抚士人。
此前燕云的文官多为辽国旧臣,或为梁山的草莽谋士,缺乏系统的治国人才,开科取士势在必行。
十二月初,姜齐下旨,来年三月,在燕京开设“启元科”,广招天下读书人:“凡年满十六岁,无论出身、族群,只要通晓经史、品行端正,皆可报名应试。中榜者,按名次授予官职,最低为县丞,最高可入翰林院任职。”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中原地区的读书人,因西夏之乱,赵佶西狩,多流离失所,如今听闻姜齐的大乾开科取士,且不问出身,纷纷前往燕京报名。
此番科举的主考官依旧是孔厚,只是出题,却是姜齐从各地军情司处抽检出来的地方棘手的问题。
科举出来的官员是要会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提出问题,甚至只会制造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