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窑子之外,李北玄又找了几个关系不错的纨绔,花钱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班底,天天跑茶馆瓦舍捧场。
戏班子一开唱,这些纨绔就带头拍桌叫好,豪掷银钱,点名要再唱一遍。
京城的戏班子本来就靠打赏吃饭,眼见这出戏来钱快,自然不遗余力。
于是,原本还只是小范围演出的《冤妇伸冤》,在短短十几天里,几乎成了京城大小戏馆的保留剧目。
甚至不少窑子干脆请人专门唱这出戏,唱到动情处,台下的嫖客都眼泪哗哗掉。
而一旦京城风靡,那传播速度就完全拦不住了。
地方豪商来京做生意,把唱本带回去。
文人赶考,把戏词抄回去。
甚至一些地方官听说京里有了新鲜玩意儿,也跟风请人演。
于是很快,不止京城,关中、江淮、岭南、乃至西北,几乎整个大武,都知道了这出戏。
而随着唱戏的火热,舆论也开始扩散。
贡生梁卓中毒案,去年的时候虽闹得沸沸扬扬,但说到底,也就局限在京城一地。
毕竟案子最后是三司定性,压了下来,外地人知道的不多。
可这一次,随着戏剧传唱,情况却彻底不同。
戏台上虽然改了名字,说的是什么前朝冤案,犯事的是个楚王。
可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听出来这就是改编。
楚王?
呵呵,楚个屁!
这不就是咱们的汉王么!
众口铄金。
汉王的名声,本就不怎么样。
平日里仗着太子撑腰,打人闹事、欺压良善的事情,京城百姓早有耳闻。
只是奈何他是宗室,大家敢怒不敢言。
可如今,这出戏一演,简直像是在民间放了一个放大镜。
舞台上的烈妇与青楼女子,哭天抢地,把宗室作恶,百姓无门伸冤的形象,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而一旦代入到现实,再想起汉王这些年的所作所为,百姓心里自然就把那舞台上的楚王,与现实里的汉王重叠在了一起。
结果不到一个月,汉王在民间的名声,几乎臭到极点。
而汉王的名声一臭,牵连最大的,自然就是东宫。
京城的上层圈子,本就消息灵通。
而纨绔子弟们吃喝嫖赌之余,最爱的是传小道消息。
何况太子和汉王关系如何,在长安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这出《冤妇伸冤》在勾栏瓦舍唱火之后,此戏的原型,便成了他们新的谈资。
“嘿,你们看见没有?台上那个楚王,不就是汉王么?可别忘了,他背后是谁罩着的?”
“东宫啊!这事儿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要不是有东宫撑腰,汉王哪敢这么胡闹?”
“你小子消息挺灵通啊?”
“那是!我跟你们说啊,当初梁卓案子闹得最大的那几天,我亲眼看见汉王进过东宫三次。嘿嘿,里头的弯弯绕绕,我可不敢多说……”
这些话,本来不过是酒后闲谈。
可纨绔们最爱显摆。
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便传得街头巷尾尽人皆知。
于是,太子也跟着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