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终于设计制作出来的鸭绒服、鹅绒服和薄棉服,其他人都兴奋异常的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只有廖永明,看着眼前的这堆衣服样品,眉头越皱越紧。
甚至他的脚步还远离了人群,走出设计室,在街道上找了一个阴凉处,背靠着树干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
满大街都是人,是人就得买衣服,可衣服他是做出来了,可怎么才能让洋人去买呢?
廖永明看着眼前的人群,先把国内人常买衣服的方式得排除。
就比如说扯布料自己做、去供销社、百货大楼购买。
现在还多了自由市场以及鹏城这边卖衣服的档口。
这些,都不是廖永明可以借鉴的办法。
回忆了一下上辈子那么多知名品牌的销售方式。
廖永明眉头却皱的更紧了,因为那些大牌的销售模式,他也复制不了。
首先是专卖店,他可没钱往世界各国去铺。
别说到处去开专卖店了,哪怕只是在米国开上一家,廖永明估计那个成本他都接受不了。
还有就是那些大牌会打广告,无论是电视、杂志还是海报,简直就是铺天盖地。
这也都是钱啊!
而且这方面的投入,简直就是烧钱。
这,他就更不能学着干了。
那他还能咋办?
要不…找什么机构给他做代言?
他做的是保暖类功能性的服装,是不是可以赞助一下南极科考队?
还有什么冬奥会、爬珠峰之类的队伍?
好像…也不太可行。
廖永明双臂环抱在胸前,嘬着牙花子,下意识的摇了摇头。
虽说做这种代言比直接打广告要便宜不少,而且还很有针对性,可以体现出自家产品的优势。
但是对廖永明来说,这样投入的成本还是太大了。
他要卖出多少鸭绒服、鹅绒服,才能追平成本甚至还能盈利?
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如果他真能卖出那么多的话,那他现在的厂房、员工、机械、布匹、鸭绒、鹅绒、棉花等原料,可就远远不够用了。
如此想来,衣服设计出来并不是万事大吉。
他还有很多严峻的问题需要立马解决。
先不管这批衣服能不能大卖了,他首先要保证一点,万一衣服大卖了,他手里不能没有足够的原材料。
对,他得先让李堃负责继续采购鸭绒、鹅绒和棉花的事儿。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考虑一下提前通过香江或是通过,与他合作开进出口公司的A市棉纺厂,从国外进口一批这样的原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对了,还得让李大负责继续在周边寻找房子。
尤其是适合作为服装制作厂房的房子,必须多买几套回来备着。
然后……
唉,储备完更多的原材料,再多买点儿房,手里能用的钱这就更少了。
这种情况下,给服装进行推广的难度可就更大了。
到底该咋办呢?
“你怎么一个人躲这里了?
有什么心事吗?”
发现廖永明不在,徐锦心很快就追了出来。
“诶,锦心你来的正好,你不是学经济学的嘛。
你帮我想想,我这羽绒服想要高价卖给洋人,应该怎么卖才能卖的好?
最好是能花最少最少的成本,然后产生最大效果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