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悄然进入十二月,岁末的钟声即将敲响,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年终冲刺和总结盘点的最忙碌阶段,需要集中处理的事务骤然增多。
李琦手头需要协调和定夺的工作也相应增加了不少,因此他去央视春晚剧组的次数自然而然地减少了。
在他看来,自己在此次春晚中的角色定位是“艺术指导”,而非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总导演”。
前期最重要的框架搭建、核心方向把握以及关键难题的破解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剧组的“台子”算是稳稳当当地立了起来。
后续更为具体的排练、磨合与执行环节,理应充分信任并放手交给袁德妄这位总导演以及赵本讪等具体负责人去落实。
如果自己这个“指导”还事无巨细地插手,甚至越俎代庖,那岂不是成了不给一线真正干活的“年轻人”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这既不符合管理原则,也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此期间,“董少妇”确实曾因为私事想来拜访李琦,试图再做沟通。
但她连李琦办公室的门都没能进去,直接在孙丽这一关就被礼貌而坚定地拦下了。
孙丽对外一律以“李部工作繁忙,日程已满,不便打扰”为由婉拒。
在孙丽看来,这人脸怎么这么大?
央视的主持人又怎么了?更何况还是一个“二婚头子”,哪来的底气和脸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卖弄风骚”来接近领导、谋求特殊关照?
……
晚间,李琦难得有片刻闲暇,和颜丹辰一起在家里吃火锅,客厅的电视开着,正播放着京都电视台四套的《铁齿铜牙纪晓岚3》。
李琦一边涮着羊肉,一边偶尔抬头瞥几眼电视屏幕,看着剧中纪晓岚与和珅依旧围绕着类似的话题斗智斗勇,他忍不住摇了摇头,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
“嗯?怎么了?你觉得这剧不好看吗?”
坐在对面的颜丹辰注意到李琦的表情,有些不解地问道,“我觉着还挺有意思的呀,张国丽、王肛、张贴林他们三个搭档,演技在线,台词也风趣。”
“哦,没什么,是挺好看的。”李琦收回目光,夹了一筷子青菜,语气平淡地回应道。
他并非觉得这部剧本身质量有多差,而是对这种创作现象感到无奈。
事实上,不仅仅是《铁齿铜牙纪晓岚3》,在2004年至200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华夏的电视荧屏几乎被各种带着“2”、“3”乃至更高数字后缀的续集剧所占据。
比如《大汉天子2》、《李卫当官2》等等,续集制作之风盛行。
不仅如此,翻拍经典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金庸的武侠小说被一遍遍地重新影视化,“红色经典”重拍项目纷纷上马,连《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大古典文学名着也全都被制作方盯上,各种版本的翻拍计划层出不穷。
续集拍了又拍,经典翻了又翻。
更让李琦感到可笑的是,《铁齿铜牙纪晓岚3》才刚刚播出没多久,制作方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媒体放风,宣布《纪晓岚4》的拍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
主演兼投资人之一的张国丽甚至公开对媒体表示:“我们觉得‘纪晓岚’这个品牌非常有生命力,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长期品牌继续做下去。”
这番言论立刻在观众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情怀延续,是“恋旧”;反对者则尖锐地批评这是制作方“讨巧”和“偷懒”,质问难道就不能投入资源去创作点新鲜的好故事吗?
关键在于,很多续集和翻拍作品,不仅没有在原着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深化,反而为了追求所谓的“戏剧冲突”和“市场热点”,肆意篡改核心情节和人物设定。
比如2004年某版翻拍的《林海雪原》,竟然给侦察英雄杨子荣凭空添加了一个曾嫁给土匪的“初恋情人”,还大肆渲染座山雕的所谓“人性化”和“人情味”。
这种改编让很多观众愤慨:这拍的还是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吗?这简直成了胡编乱造的“林海‘情’原”了!
除此之外,像《杨乃武与小白菜》这类早已被反复拍摄过的老故事,也有一大批制作方准备重新上马。
华夏电视剧为何给人感觉越拍越“烂”,根源就在于资本和制作方太想走“续集保底、翻拍安全”的捷径了。
这种不思进取、扎堆跟风的现象,让李琦感到十分恼火。
……
经过一番深思,李琦提笔写下了一份题为《究竟是为什么电视台越来越多,好的电视剧却是越来越少》的分析报告。
他在报告中犀利地发问:“为什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条件和资金远不如现在,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却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西游记》(86版)、《红楼梦》(87版)、《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一大批至今仍被观众铭记的经典之作,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丰富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