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还醇望着张好古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他从未想过,自己这把老骨头还能回大明,还能为百姓做点实事。他转身面对难民,声音愈发坚定:“乡亲们,朝廷不会骗你们,护国军已整装待发,咱们这就动身!”
难民们终于不再犹豫,他们纷纷动手收拾起仅剩的衣物和铺盖,这些东西虽然简陋,但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然后,他们又急匆匆地奔向粮库,准备装一些粮食带走。
守库的人员并没有阻拦他们,因为他们早已得到了张好古的通告:只要难民们能拿得动,就可以随便拿取粮食。这一决定无疑给了难民们一线生机,让他们能够在艰难的逃亡路上不至于挨饿。
取得粮食的人们紧紧跟随在党还醇身后,一起向城外走去。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正准备挣脱束缚,奔向新生。
党还醇不时回头望一眼辽阳城,那座城市曾经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他噩梦的源头。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然后毅然决然地迈开步伐,继续前行,心里还念叨着“辽东的魂,可以回大明了”。
天黑时分,郑琦的人马终于赶到了。所有的车马几乎都来了,一辆辆马车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这些车马就是要把辽阳掏空的。
库银数量惊人,整整四十万两!但由于还没来得及运走,现在却便宜了张好古。如果再算上从那些大户人家抄家所得的银子,那更是多达十多万两。这些财富对于张好古来说,无疑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党还醇在临行之际,还为张好古留下了两万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协助。
在老城的北城,有一万多匹军马,这些军马膘肥体壮,训练有素。而在河边的码头上,更是停靠着两千多艘大小不一的船只,这些船只虽然在冬天无法航行,但对于张好古来说,它们却有着别样的用途。
由于正值寒冬,河面结冰,这些船只都被倒扣在岸边,它们的底部都是平底,这种设计使得它们在河里行驶时更加稳定还有最大化的装载量。清兵在冬天无法使用这些船只,但张好古却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他果断下令让士兵们将所有的船只都拖到粮库那里,这些船只正好可以当作雪橇来使用。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将一艘艘船只拖到了粮库附近。
接着,张好古又命令士兵们将粮食装到船上,直到船只被装得满满当当。装满粮食的船只变得异常沉重,但这并没有难倒张好古。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一匹马拖不动,就用两匹马来拖,反正这里的军马数量足够多。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好古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即使是珍贵的战马,也被他毫不犹豫地用来转运物资。毕竟,保证物资的安全运输才是当务之急。
辽阳不愧是清兵的物资中心,经过粗略清点后,发现这里的粮食竟然多达二十万石!这可是一笔相当惊人的数量,足够十五万大军食用两个月之久。如此重要的物资,绝对不能留给敌人,必须想办法全部转移走,哪怕是一粒粮食也不能留给他们。
不仅如此,清兵在辽阳老城还有一个专门生产武器的兵仗局。护国军在这里收获颇丰,搜集到了大量的兵器,其中包括刀、矛、弓等四万多件,盔甲两万套,箭支三十万支,还有各种火铳一万多支。这些武器装备对于护国军来说即使用不上,但也能够其它的大明军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战斗力。
此外,各种布料也有五万多匹,兽皮更是多得难以清点,数量之多让人咋舌。这些物资对于军队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可以用来制作帐篷、衣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