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生意其实没多大区别。
都是资源兑换,都是精打细算。
用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
单以兵力计,林尘战役双方军力一比二,蒙恬占优。
但是加上1000战象的兵团,强弱势态就逆转。
赵佗想的当然是战象前突,毙敌于左江江岸。
蒙恬想的自然是困住越军全军,以最小的牺牲全歼这支无敌的象军。
在没有找到战胜战象的武器之前,蒙恬做好了拖下去的准备。
哪怕拖十年,让周边的友军清理掉百越其它地区,把赵佗活活耗死在这座城里,让大肚皮的战象把林尘吃光,这都不是事儿。
只有年轻的愣头青总想着冲冲冲,真正的国之大将,最重坚忍。蒙恬守上郡,领兵十年,不动如山,压得整个匈奴不敢靠近,年轻时代旧有这样的耐心,更何况经历了生死。
所以落下大营,就把最主要的工作放在强化后勤通道上,把运粮道修的又宽又平。
看到这条路,赵佗的心都凉了。蒙恬修这条路的用心是什么,赵佗这个老兵头自然能看得懂,看得懂才会觉得惊恐。
无法战胜象军,蒙恬就要拼国力?虽然不知道蒙恬哪儿来的底气,不知道千里运粮的成本蒙恬是如何解决的,但是看起来,秦军的粮秣充裕,而自己……
林尘本来就不能算是一个多么大的城,加上七万客军和要命的1000战象,崇左的粮库已经快要见底了。
番禺、苍梧、合浦城连续被破,百越疆土大半落入秦军之手,林尘周边能够征集的粮食很有限,如果不快速取得战果,这七万大军崩溃就近在眼前了。
所以手握强兵的赵佗,反倒是更急躁的一方。
几天来,赵佗也智慧象军发动了几次佯攻,但是几次都是战象在阵前受伤跌倒,被对方俘获斩杀。
几次下来,赵佗也发现了秦军克制象军的工具就只是简单的铁蒺藜。破铁蒺藜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派几个人用竹耙子清扫一下,也就能清理出适合战象冲锋的战场了。但是这些铁蒺藜却都在秦军武器射程范围之内,派人上去清扫,还没抵达铁蒺藜布撒区,就被射杀。
铁蒺藜是有四根刺,对战象有效,对秦军也有效。秦军实际上也被铁蒺藜所困,无法冲杀出来。蒙恬和赵佗这样的当世名将对这些看得都很清楚。兵法这东西没什么奥秘,对于大将军来说,战场的资源信息就这么些,可能的应对方法就那么几个,困人困己,就只是消耗吧?
不过秦军的结构和越军的结构完全不同。蒙恬军中除了裨将和千人长之外,还有各种军司马、长史和工匠。还有一个看上去没什么作用的文化署,里面似乎都是书生。
文化署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幻想,一天到晚捏着个书本,仰天发呆似乎是常态,而这一天,一位军司马扭着一个文化署的书生前来见蒙恬。
日理万机的大将军哪耐烦见这等闲人?但是文化署的书生三言两语分说了自己的方法,又拿出三尺长的工具给蒙恬看的时候,蒙恬的眼睛就也亮了。
这个书生所说的方案,和当初韩信所说步兵对战坦克的方案有几分相似,但是显然更猥琐一些。
不过大将军从来不在乎猥琐不猥琐。战场上的手段有几样不猥琐的?
这三尺长的工具,就也是军中寻常所备的工具,用这样的战法,可以把防御象军的策略执行得更彻底,甚至把防守本身变成一种进攻。
进攻就是防守,防守就是进攻,战场之上,没有绝对的攻守。
赵佗醒来吃过早饭第一件事就是登上林尘城墙,看一下战场势态,看过之后才是处理当日的军务政务。
过往登城,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十里外秦军军阵,看到中军的旗帜和各个营地的分布,根据这些约略猜测一下蒙恬下一步策略。
但是今天从城墙上望下去,却看到很不相同的景象。
林尘城外的这块平原,原本都是苍翠的草地,此刻却已经千疮百孔。
挖出一个又一个四尺方圆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