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安阳上下,只知有叶知府,不知有朝廷!长此以往,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更何况,其与三皇子似有龃龉,若其心怀怨望……”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叶明可能成为未来皇权更迭中的不稳定因素。
“王侍郎未免危言耸听。”又有一位大臣开口,“安阳强,则北疆固。叶明所行之事,皆有利于边关稳固,百姓生计。至于与幽州之冲突,亦是刘琨挑衅在先。若因噎废食,猜忌能臣,岂非自毁长城?”
御书房内,争论渐起。有人盛赞叶明之功,认为应大力提拔,使其能为整个大庆效力;有人则深怀戒心,认为安阳已成独立王国,叶明其心难测,应加以限制甚至裁抑。
皇帝闭目听着臣子们的争论,手指无意识地在软榻扶手上轻轻敲击。他心中何尝不矛盾?
叶明和安阳展现出的能力让他惊喜,也让他不安。
惊喜于北疆有此能臣干吏,可保边境无忧,甚至还能反哺朝廷;不安于这股力量似乎越来越超出他的掌控,尤其是叶明与镇北王府关系密切,而镇北王顾长青在军中的影响力……再加上叶明与三皇子不睦,这确实是个隐患。
“够了。”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争论立刻停止。“安阳之功,朕已知晓。叶明之才,亦毋庸置疑。然边关重镇,关系国本,不可不察。”
他沉吟片刻,缓缓道:“传朕旨意,安阳知府叶明,治理地方有功,进献祥瑞有利社稷,擢升其为……北疆行营转运副使,兼领安阳知府,加授轻车都尉勋爵。令其将玉米、红薯之种,及显微之镜制法,详呈有司,以便推广。”
这道旨意颇为微妙。擢升官职和加授勋爵是明升,是嘉奖。但要求其交出高产作物种子和显微镜技术,则带有明显的试探和索取意味。
“陛下圣明!”众臣躬身领命,心思各异。
皇帝的旨意,连同对安阳最新的封赏与要求,随着快马,向着北疆疾驰而去。这旨意背后蕴含的深意,如同京城上空积聚的阴云,即将笼罩在安阳的上空。
安阳城内,叶明对此尚一无所知。他正兴致勃勃地看着格物院根据林远带回的西洋书籍插图,尝试仿制的一种简易的“压力计”,用于更精确地测试橡胶管的性能。
顾慎则在一旁摆弄着几个用橡胶制成的、充满弹性的实心小球,试图将其用于火枪兵的体能训练。
“老叶,你说把这玩意儿用力砸在地上,它能弹那么高,要是用在别的地方……”顾慎突发奇想。
而周廷玉,则拿着最新统计的安阳府库充盈、粮仓爆满的报告,脸上带着满足而忧虑的复杂神情。
他知道,安阳的富庶与强大,恐怕早已引起了太多人的注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京城的目光,迟早会再次聚焦于此。只是不知这一次,带来的会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