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成了券务能手。
他发明“杂交券”——用中原耕牛券兑部落牦牛,配出耐寒耕牛,券值翻倍。年轻人纷纷效仿,部落兴起“配种热”,反倒促进了牲畜改良。
但传统派长老忧心忡忡:“都忙着算券,谁还敬长生天?”
叶明便规定祭神日所有交易停券,改用传统物物交换。
结果那日市集格外热闹——牧民们发现,算惯了券价,反而更懂公平交易了。
五月围猎季,猎券改革遇阻。年轻猎手要求按猎物珍贵程度分券等,老猎手坚持“见血平分”。双方争到叶明跟前。
叶明取折中方案:基础猎券人人有份,另设“勇毅券”嘉奖首功者。首场围猎下来,巴特尔得头功兑得宝弓,老猎手们分得基础券也满意,皆大欢喜。
雪季来临前,最大的危机爆发。中原粮商联合压价,畜牧券兑粮比例骤降。阿木尔族长欲动武,叶明拦住:“咱们以券破券。”
他联合周边部落成立“畜牧券盟”,统一兑率。更妙的是发行“过冬券”:现在预付券,雪季兑粮,保量保价。粮商见部落团结,只得让步。
那雪季,白鹿部落首次无人饿死。牧民围着火堆嚼着兑来的粮饼,哼起古老牧歌,词却改了新调:“鹿头券吖白花花,换得粮盐满帐挂...”
开春时,叶明带来件新物事——雷石灯。牧民们嫌贵不肯兑,他便在部落议事帐通宵点灯。那亮如白昼的光,终于吸引年轻人用猎券兑灯。后来雷石灯成了新娘嫁妆,券面甚至印起“聘礼灯券”。
但文化融合总伴阵痛。有青年用家族储券私兑酒肉,老人告到公堂。
叶明判得巧妙:“私兑券需双倍偿还,但允其分期做工抵债。”后来这成部落惯例,既惩诫又给改过机会。
祭神节那日,叶明见巴特尔在神前焚券祷告,好奇问祈什么。
少年认真道:“求天神让券劵永通!”
叶明大笑:“天神不管券,人才管券。”
他没想到,几天后巴特尔真的改进了券法。
少年发现牧民算数困难,便在券角压凹点计数:三点兑一羊,五点兑一牛。文盲老牧都能摸点兑货,流通大增。
年终核账时,白鹿部落畜牧量增三成,纠纷反降五成。阿木尔族长捧着奶酒敬叶明:“这券比巫师的卜骨还灵!”
叶明望向草原,夕阳下牧民正用券换物,雷石灯渐次亮起,如星河落人间。忽然巴特尔奔来惊呼:“大人!羊圈出怪事——”
只见母羊们争舔一张掉落在地的盐券,竟把券啃吃了!叶明怔了片刻,突然大笑:“好个牲畜认券!往后发行‘盐砖券’,直接让牲口舔券得盐!”
新券试行那日,羊群围着盐券砖争舔,牧童笑闹着数券。阿木尔族长喃喃道:“长生天呐,牲口都认券了...”
叶明俯身拾起半张被舔化的券,轻声道:“认的不是券,是券背后的盐味啊。”
夜风卷着草浪拂过原野,那些印着蹄印的畜牧券在帐篷间流转,恰似永不停息的牧歌。
初夏的白鹿原,草浪翻涌如绿海。叶明却盯着帐篷里堆积如山的畜牧券发愁——部落民只知攒券兑货,不知券劵流通,库里的盐铁都快兑空了。
“得让券动起来!”叶明召集部落长老议事。阿木尔族长捻着券角嘀咕:“攒券如攒牲口,当然要圈着才好。”叶明灵机一动,牵来母羊和羊羔:“您看,母羊不下草场,哪来的羊羔?券不流通,就如母羊不下崽!”
他设计出“券生券”的法子:存券满三月,多赠一成的“息券”。首批试存的牧民将信将疑,三个月后真多拿息券,顿时引发存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