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夏采购光运输费,这些小商家就玩不起。
相反,米国的消费品供应链更像一个漫长而集中的“链条”,而非“网络”。
大量商品依赖从亚洲等地进口。
这需要大规模订单、复杂的物流、清关和仓储管理,
天然地由大型进口商、品牌商和全国性零售商主导。
简直就是B2C模式的温床。
张启明现在复制的亚马逊模式,虽然是各种混合模式。
但是也是分区域。
在亚洲市场就主要是以c2c模式为主。
但是在欧美市场,却是以b2c模式和O2O为主。
做的c2c业务也大多是二手商品为主。
你以为eBay不想大量做新品吗?
当然想做,没有谁一直想卖二手商品,新品的市场远比二手商品大得多。
可不是eBay不想做,而是它身后没有一片“义乌”。
当它想推动新品销售时,发现卖家端没有足够多、足够便宜、足够灵活的华夏式小商品供应商。
而买家端,消费者已经被亚马逊用标准化的品牌商品和极致体验“惯坏了”。
华夏因为有强大的生产网络,所以能支撑起淘宝、拼夕夕这样的“货找人”、充满活力的集市型平台。
米国是品牌和进口主导的消费市场。
所以必然演化出亚马逊这样高效、标准、可靠的“线上沃尔玛”式的超级商城。
商业模式的成功,深层次上取决于其所处的产业和经济结构。
在后世米国为什么没有爆发什么电商大战,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商品环境不同。
在米国,商品大部分靠进口,电商公司要发展起来,不仅仅要解决用户数量的问题,还要解决商品的问题。
而商品问题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可以让走在前面的公司拥有先发优势,产生垄断性质。
而在华夏为什么总是能爆发电商大战?
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华夏拥有庞大的实体商品生产链。
任何一个电商平台,只要把流量做起来,有的是实体工厂就近给你提供商品。
所以即便是淘宝在占据了80%流量的情况下,依然会有大量的后来者抢占市场。
不是因为他们的模式有多么牛逼,哪怕你是用流氓的方式,只要你抢到了大量的用户。
商家就能从中看到机会,就近采购直接给你提供商品。
拼夕夕、抖音商场起步那么晚,都能做起来。
前则是靠着烦人的粘贴广告,和流氓打法,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流量。
后者是靠着娱乐软件,积累了海量的流量。
中小商家就可以靠着这些流量,将商品变现。
这在米国很难做到。
张启明对此分析的非常彻底。
所以他才会在培养亚马逊上,一开始就在物流、支付、流量上占尽优势。
让亚马逊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模式为主,塑造出不败金身。
等亚马逊的生态建成,其背后的生态网络可以连接全球,形成庞大的生态帝国。
这种情况下,任何想要动他的国家,都得面临一个庞大的利益集体反击。
这次推出直通车,将让亚马逊的地位更加巩固。
张启明最终的目的,是让其他电商竞争对手,自发的转向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