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明刚才思索时,心中已经有点想法。
极光汽车想要快速提高产能,唯一的办法就是收购现有工厂进行快速改造。
想要收购工厂,难度也不是很大。
甚至很容易。
全球多次石油危机后,节能经济型车型崛起。
东瀛汽车一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汽车,在全球大杀四方。
米国、英伦这些汽车品牌受到冲击,不少品牌不得不破产倒闭。
大量的工厂闲置荒废。
勉强存活的汽车,因为订单的减少,同样有大量的工厂闲置。
米国汽车城衰落就是最现实的写照。
这时期米国国汽车业受到东瀛车冲击、石油危机和经济滞胀影响。
底特律三大车企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陷入困境,工厂订单锐减,产能过剩。
大量工厂闲置或亏损,资产价值可能被低估。
此时全球汽车市场需求转型,小型车需求增长。
石油危机后,市场转向燃油效率更高的小型车。
而米系车以大排量车型为主。
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
捷豹去收购工厂,转型生产小型车,完全就是在赏他们饭吃。
张启明觉得前去收购,甚至能获得米国政策支持。
不过,米系工厂存在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需要采用精益生产模式和新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收购和改造工厂需要的巨额资金。
对张启明来说,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就完全不是问题。
米国汽车工厂工会势力强大,收购后可能面临劳资谈判、裁员阻力或高昂的人力成本等问题。
需平衡效率提升与员工权益,避免工会抗议或罢工。
这是最让人头疼的劳工与工会问题,就是他汽车巨头都头痛无比。
不过,张启明也想到了解决办法。
在早期的国美零售身上,也早就试验过。
到现在国内零售都是被米国公会,列为最受欢迎企业。
东瀛车企丰田、本田这些汽车品牌,就有在米国建厂。
部分通过收购或合资方式,利用米国闲置产能,结合本土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
说明只要管理得当,汽车这种大宗商品在米国建厂,更能降低成本。
英伦汽车工业问题,比米国还严重。
加上捷豹总部在英伦,收购更不是问题。
张启明整理一下思路后,说道:
“一、让丽莎和迪莉娅分别联系本土关系,我们要帮助英伦和米国汽车制造业崛起。
二、让迪莉娅联系联系米国联合基金工会主席卡迈罗,帮助解决工会和工人问题。
英伦工会问题,让丽莎请霍华德公爵府出面解决。
三、致电捷豹集团,三个月内,我要看到10万台订单交付完毕,继续开启新的网上预售。”
曹思琪快速记录下张启明交代话语,收起笔记本:“我马上去办!”
张启明看着曹思琪离去那婀娜多姿的背影,心思却在想着其它事情。
极光汽车网上预售本来是冲着预热去的,想要借助网络炒作,把这个品牌炒起来。
没想到销量直接大爆发。
让他不得不改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