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笑了:“现在姜桃也不差,你看那棵最高的树,她刚从上面下来。”
两人一边摘桃一边聊,姜桃在旁边听着,时不时问一句:“我奶奶当年真的敢跟乱兵叫板?”“她真的给扶苏爷爷送过桃干?”
“真的。”孙健把一个大桃子塞进她手里,“你奶奶啊,是个了不起的姑娘。”
摘完桃,姜石杀了只自己养的鸡,炖了锅香喷喷的鸡汤。几人坐在老桃树下吃饭,鸡汤里飘着桃片,甜丝丝的,别有一番滋味。
“俺们村想办个‘桃林故事会’。”姜石喝了口酒,慢悠悠地说,“就请你俩来讲讲石门山的故事,讲讲俺们姜家跟这里的缘分。让娃娃们知道,这桃林不光能结果子,还藏着老辈人的念想。”
“好啊。”扶苏立刻答应,“不光我们讲,还可以让孩子们把听到的故事画下来,贴在村里的墙上,就像博物馆的展柜一样。”
孙健也点头:“我还可以给他们做些小模型,比如烽火台、秦直道,让故事更明白。”
姜桃听得眼睛发亮:“那太好了!我这就去跟村里的人说!”
没过多久,“桃林故事会”就在姜娞村开起来了。孙健和扶苏每周去一次,孙健用纸板和木棍做了烽火台模型,一拉机关,还能“冒”出狼烟;扶苏则带着孩子们在地上画秦直道,用石子当战车,用树枝当士兵,演示当年的行军布阵。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问:“扶苏爷爷,你当年真的骑着红毛骡子赶路吗?它真的生崽了吗?”
扶苏笑着点头:“真的,它叫赤骥,性子可倔了,但护崽得很。”
“那我给它画张画吧。”小姑娘拿起蜡笔,在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骡子,旁边跟着个小小的骡崽,背景是长长的秦直道。
孙健把画收起来,说:“这画好,回头贴在记忆步道的赤骥地砖旁。”
日子一天天过,桃林故事会成了姜娞村的新传统。不光孩子们爱听,连村里的老人也常来凑趣,有时还会补充几句:“俺爹说,当年石门山的烽火台亮起来时,村里的男人都要去帮忙搬石头加固城墙呢。”“俺奶奶见过扶苏公子,说他穿得朴素,跟咱庄稼人一样亲。”
这些零散的记忆,像一颗颗珠子,被孙健和扶苏用故事的线串起来,成了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挂在姜娞村和石门山的脖子上。
冬天来时,桃林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孙健和扶苏踩着雪去看姜媛的坟,墓碑旁新立了块小石碑,上面刻着扶苏写的“守林人姜媛”,旁边栽的桃树苗裹着草绳,在寒风里稳稳地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