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总督阿拉坦仓的奏疏很长,中心意思只有两个字:伐缅。理由有二:其一、缅王狂妄,不肯向天朝称臣,还屡屡派兵袭扰边境;其二、自平达力王时,东吁(阿瓦)王朝便已衰弱,比耶王(或卑谬王,中国史料称之为莽白)是杀兄自立的,统治根基不稳,两年多前比耶王病死,新王那罗伐罗懦弱无能,正是伐缅的好时机!他自告奋勇率军讨伐,甚至说不需要朝廷从其他省调兵,只带云贵二省驻军便可,请求从户部拨银一百万两。
看到这篇奏疏,莲大可汗又好气又好笑!你以为朕是三岁小孩儿那罗伐罗既然懦弱无能,又怎敢屡屡派兵犯我边境分明是你想获得军功,蓄意在朕的面前挑拨!对这位少年时的玩伴,苏勒坦还是了解的,伐俄之战,那日松获封喀什郡王,这小子看着眼红。在最早跟随自己的那批少年中,那日松已是王爵,苏合、满都拉图、哈达俱为一等公,惟有他还是区区二等公,如何能不着急可大卫国的规矩,无军功不得晋爵,越往上需要立的军功便越大。所以才将主意打到缅甸头上,还有什么功劳比灭国之功更大的吗哼哼,说什么缅王屡屡派兵袭扰边境,朕看分明是你在蓄意制造边境摩擦。
大可汗在北方发动针对沙俄的大战同时并未放松对南方的警惕,尤其是对缅甸的东吁王朝、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这两个不愿意向大卫称臣的国家,明里暗里不知道派出多少暗探,是以对缅甸的国情一清二楚。
那缅甸(洪沙瓦底)虽然在莽应龙时期正式建立了土司制度、完成了第二次统一,并频频对外用兵、入侵邻国,俨然一小霸。然而其内部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建制,只在中央设立鲁道(枢密院)负责全国的行政和司法,由几名官员(波木敏达)组成,集体做出决定,下设负责部门事务和负责地方性事务的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宫廷事务的衙门别岱,名义上从属于鲁道,实际权力往往超过鲁道。在地方层级,划分为若干个“谬”,谬的行政长官称为谬温,城镇行政官称为谬屋,乡村的头人称为谬通伊、谬都纪,掸族的首领则称谬沙(意为领地的食税者)。国王、王室人员、大臣、谬温、谬沙、谬屋、谬通伊、谬都纪等构成缅甸的统治阶级。国王虽然是最高统治者,表面上谬通伊、谬都纪也由鲁道任命,却是世袭的。这些地方首领拥有着很大的权力,乃是各自领地上的土皇帝。
不仅行政建制不完善,等级制度也极其森严。国王和王公大臣们是第一等级,其他等级则包括阿赫木旦、阿台和奴隶。阿赫木旦主要是王室直接控制下的缅人村社,为王室提供兵役与各项杂役,是国王兵力与财力的主要来源,它们承担的赋税低于阿台。每个阿赫木旦村社都有固定的义务,有的提供象兵、有的提供某骑兵,有的做某种工艺品,有的为王宫提供某种服务。因为承担的义务不同,各个阿赫木旦承担的贡赋也不同,象兵是缅甸的主要作战兵种,地位最高,可不缴纳贡赋;而阿台则多是独立性较强的非缅人村社,他们的地位较低,依附于各自领主,承担的军事义务较少,一般只提供轻步兵,但是需要上交更多的贡赋;奴隶则是整个国家最悲惨的存在,毫无地位可言。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各阶级不可混杂,低阶级不能通过通婚提高其阶级地位。因为这种特殊的阶级制度,东吁王朝的统治区域分成三块:以首都阿瓦为核心的区域,集中了全国的阿赫木旦,大部分王子的封邑也在其中;核心区之外较为发达的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
平达力王时,缅甸税赋不断加重,阿赫木旦不堪重负,屡屡逃亡,致使王室控制的人力减少,统治力量变弱。各级官吏贪得无厌,贪污行贿、横征暴敛,肆行无忌地奴役治内的居民,导致越来越多的阿赫木旦和阿台沦为奴隶。再加上缅甸没有固定的继位制度,王室内部争斗不休,比耶王(莽白)便是杀死兄长平达力王篡的位。兄弟阋墙、王位不断更迭导致暹罗入侵、孟族叛乱,英荷殖民者闯入等诸多内忧外患。明朝永历帝逃亡缅甸时,缅甸已无力抵御吴三桂的进攻,比耶王只好引渡永历帝换取清军撤兵,但却进一步引发内部亲明土司的叛变。比耶王死后,其子那罗伐罗继位。这位新国王其实是有些能力的,在内忧外患之下,阻止暹罗那莱王对兰纳的入侵,维持住了国内政局平稳。
最让大可汗忌惮的是缅甸多山的地形,打了一辈子仗的他自然知道这种地形的麻烦,即便自己击败缅军,也很难彻底消灭他们。到时候缅军往大山里一蔵,想找到他们的踪迹难于登天,战争变得旷日持久、钱如流水,又岂是一百万两银子能应付得了的
钱啊钱,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即便是君临天下的大可汗也不能免俗!想起自己当着众臣的面做出的与民休息、一两年内不再打大仗的承诺,苏勒坦有了决断:缅甸之事只能政治解决,绝不能诉诸军事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里!
想到这里,他给阿拉坦仓发了道上谕:“卿欲宣国威于远邦,朕心甚悦!然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教而诛,有伤天德。朕已命邢部郎中魏之璠、工部郎中潘宗汉斥责缅王,责其称臣纳贡。卿可驻军于滇缅边境为使团外援。虚张声势即可,勿得轻启战端致生灵涂炭”。
汗命如山,阿拉坦仓收到上谕,只得作罢。魏之璠、潘宗汉二人来到阿瓦,将缅王那罗伐罗好一通骂。本以为缅人桀傲,必然恼怒。孰料那罗伐罗态度居然极好,恭恭敬敬接待了使团一行,推说自己刚即位不久暹罗那莱王便领兵入侵,实在无暇去天朝朝拜,说完即命儿子娑尼(又称弥丽憍提)随使团去卫大都奉表称臣。
此时的大卫国威名远扬,那罗伐罗不敢逆莲大可汗的龙鳞,可怜了一心想立战功的阿拉坦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