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四合院:从驾驶员开始 > 第780章 初生牛犊破困局

第780章 初生牛犊破困局(2 / 2)

果然,那几颗螺栓周围的漆面磨损严重,颜色深浅不一,显然是多次拆卸留下的痕迹。

孙主任一拍大腿:“哎呀!是的是的!之前几次大修,主轴箱拆下来检查过好几次,轴承换了又换,这螺栓确实动过!小李同志眼力真毒!”

他看向李开朗的眼神多了几分信服。

反倒是凌工眉头微蹙,他记得每次拆卸后都要求按标准力矩复装。

但具体操作是维修班的人执行,是否存在细微偏差

他看向李开朗:“你怀疑是安装应力”

“不完全是,”李开朗摇摇头,他需要把维修面板的提示转化为合理的推理。

“安装应力可能导致局部变形.”

一番有理有据的解释,反倒是让凌工深以为然点头。

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更换轴承、调整动平衡效果不佳——基础不稳,上面再调也是白搭。

这还没完,李开朗走到主轴驱动电机附近,指着电控柜。

“负载反馈不是有延迟或失真这可能导致电机出力不稳定,尤其是在启动和变速阶段。”

他将资料文件上的一些内容也顺势提出来。

“这个。”凌海回忆道,“部里的专家提过驱动单元老化的问题,但测试又在合格范围内,更换成本太高,就一直没动。”

接连几个问题,李开朗彻底是打消了凌工和孙主任的不信任和疑虑。

“小李,我果然没看错你,你的眼力,我服了!”凌工不得不服道。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这次是重中之重。

李开朗迎着凌工和孙主任期待的目光,心中早已盘算妥当。

这台磨床的复杂性远超普通设备,明面上不是他一个刚出学校的人能轻易修好的。

但自己身怀【维修面板】的秘密必须谨慎隐藏。

直接指出核心问题并迅速修复固然痛快。

但那样太过惊世骇俗,不符合他“技术精湛但仍在合理范围内”的人设,更可能引来不必要的深究。

“凌工,孙主任,”李开朗脸上露出面对难题的凝重。

“问题确实比较棘手,单一环节的调整很难根治,就像我刚才说的.”

“要彻底解决,最稳妥的办法确实是更换核心传动系统总成,包括.但这些成本太高,对厂里生产影响太大。”

凌工和孙主任不约而同地点头,这正是他们最头疼的地方。

部里专家也提过这个方案,但大家都没选,毕竟替换一套要的外汇太多。

“所以,”李开朗话锋一转,“我建议采用分系统部件替代修复。”

“我尝试看能不能做出一套精度更高的齿轮组,来替换磨床上的那套旧齿轮,这样,对磨床的影响较小。”

“其他部件也类似这样,一点点的替换.”

这个方案显然更符合厂里的实际情况。

“你能做出来”孙主任有些怀疑李开朗,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能做出精度高的齿轮组。

但随即又道:“我们厂里精密加工能力是有的,只要能提供图纸和参数。”

“图纸和参数是有的。”凌工道,“倒是不用你做了,就让厂里八级工师傅做吧。”

虽然他对李开朗动手能力有信心,但毕竟是高精度工件,还是让厂里的八级工来。

而对于李开朗的这个方案,他和部里的专家也是想过,也做过。

只不过远没有李开朗那么果敢,上来直接替换一整套!

他们都是选取小部件一个个替换,不敢用大部件,生怕替换错了就全坏了。

不敢担这个责!!!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凌工不由地感叹一句。

年轻人就是好,左手不靠后果,上来就是干!

李开朗不明白凌工这不明不白的话,不过还是将自己的计划一一说出。

“凌工,您经验丰富,您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我初步估计,光是齿轮组的制作.可能就需要三五天时间。”

“再加上检测调整,以及后续的安装调试和精度验证,保守估计,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到初步效果。”

“这期间,还需要车间师傅们的密切配合。”

李开朗刻意将时间拉长,方便藏拙,掩盖他其实早已洞悉问题本质的事实。

他需要在这段时间里,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导向那个维修面板早已给出的答案。

“好!”凌工用力拍了下李开朗的肩膀,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小李,思路很清晰,方案也切实可行!就按你说的办!需要什么资源,尽管开口!”

“孙主任,你全力配合小李,车间的人手、设备,优先保障!有什么需要,我也让其他车间配合。”

孙主任也连忙表态:“没问题!李技术员,你需要什么,随时找我!我让小王专门跟着你打下手!”

修好了这台磨床,不仅对他,也对车间的帮助极大。

“谢谢凌工!谢谢孙主任!”

李开朗心中一定,计划的第一步顺利迈出。

接下来的几天。

李开朗的工作状态进入了快节奏。

有图纸和参数,直接让钳工车间开始制作零部件。

他并没有立刻开始“表演式”的维修,反倒是又扎进资料文件之中。

特别是那些部里专家留下的分析报告和历次维修的详细记录。

他需要为他的“发现”过程铺垫足够的知识背景。

铺垫够了后,又仔细研究磨床引进时的原始图纸,特别是主轴箱支撑结构的设计图和材料说明。

对比起历次维修后的数据,找出其中各个部件存在的潜在关联。

这些工作在外人看来,是李开朗在“吃透”资料,为后续工作打基础。

实际上,他是在利用维修面板给出的精准方向,反向寻找理论依据和“合理”的切入点。

他表现得异常专注,常常在资料室一待就是半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分析、疑问和推测草图。

这种敬业的态度,让偶尔过来查看进度的凌工更加满意。

这才是他最头疼的问题。

他不是工程师,得要一步步推导出合理的步骤、结论。

如果他是工程师,可能就随口解释两句,甚至都不用解释。

让大家猜!

猜的出来算他们厉害!

猜不出来算李开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