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麦收(一)(1 / 2)

村外的麦田一片金黄,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

南阳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新来的七名知青也终于意识到以前的工作量真的不多。这收麦子就没有轻省活。

青壮年被安排割麦子,不分男女,穿梭在这片金色的海洋中。他们手持镰刀,弯腰割着麦子,动作熟练而又迅速。

村里的牛车就一辆,由赶车的老孙头运送一捆捆的麦子到打谷场。这点儿运力远远不够,于是村长决定让腿脚利落的妇女和知青们用扁担挑麦子去打谷场。

知青里的赵晓琳在家哪干过这活,扁担刚上肩,肩膀就被压得生疼,没走几步就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旁边的村民张婶赶紧扶住她,“闺女,这挑担子啊,是有窍门的。”说着,张婶把赵晓琳的扁担调整了一下位置,又教她怎么掌握平衡,“你看,这么一弄是不是就好多了?”

赵晓琳试着走了几步,果然感觉轻松了一些,她感激地看向张婶,“张婶,谢谢您,我慢慢学。”

张婶笑着拍了拍她的手,“没事儿,闺女,刚开始都这样,多练练就好了。”

另一边,知青里的王强年轻气盛,想多表现表现,挑着重重的两捆麦子就大步往前走。可没走多远,就被麦梗绊了一跤,麦子撒了一地。

他有些懊恼地看着地上的麦子,刚要去捡,村长江福生走了过来,“小王啊,干活儿是好事,但也不能太心急,稳扎稳打才行。”王强红着脸点了点头,和村长一起把麦子重新捆好挑上了路。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麦田里的麦子越来越少,打谷场上的麦子堆得越来越高,南阳村的丰收景象热闹非凡。

孩子们也没闲着,在一旁帮忙捡拾遗落的麦穗,时不时还会嬉闹一番,但很快又投入到劳动中。

村里上了年岁和身体不好的被安排打谷场上脱粒,把麦子捆摊开晾晒,过上一两个小时就要翻面。

江文岚和江母被安排在了打谷场,即使有人有意见,觉得江文岚一个成年人,没病没痛的,应该下地割麦子,也被江福生怼了回去。

“这要是谁病了伤了的,你去地里找文岚吗?耽误了病情,你赔钱赔人吗?那你以后生病的时候可别找文岚!”说的对方缩着脖子,灰溜溜的躲到了角落里。

村里里的老庄稼把式看过天气,这两天都是晴天,村民们时间紧迫,把麦子抢收入库才心安。

大家的脸上满是汗水,却顾不上擦一擦,只是争分夺秒地忙碌着。有用碾子来回压麦子脱粒的,也有用简单木制的脱粒机脱粒的,还有用连枷拍打脱粒的。

村里的大喇叭也在不停广播着:“乡亲们,抓紧时间,这两天没有雨,一定要把麦子尽快脱粒入库!”

到了傍晚,大队长让各家回去一个人做饭,说是吃完饭接着干。争取把今天运到打谷场的麦子都脱粒装袋入库。

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安排人回去做饭,把饭送到地头上,干活的人在地头吃完饭就接着投入到劳动中,由送饭的人再把碗带回家,这样可以节省往返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