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径直走向了档案室(1 / 2)

在他看来,打扫战场,和冲锋陷阵,同样重要。从领导办公室出来后,赵承平没有直接回自己的办公室。他抱着一摞需要归还的、沉甸甸的案卷材料,径直走向了档案室。

档案室的管理员,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赵承平无数次地深夜打扰他,调阅各种陈年旧档。每一次,老同志都毫无怨言地帮他查找。

“张叔,材料还给您。这段时间,真是辛苦您了。”赵承平将材料整齐地放在桌上,由衷地说道。

张叔扶了扶老花镜,笑着摆摆手:“跟我还客气什么?你们在前线冲锋陷阵,我们能在后方给你们递递‘弹药’,心里也踏实。”

告别了张叔,赵承平又转身,走向了另一端的技-术部门。

技术部门的办公室里,气氛与他们一线侦查部门截然不同。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服务器风扇的嗡嗡声和键盘轻微的敲击声。一群穿着格子衬衫的“技术宅”们,正对着满是代码和数据的屏幕,全神贯注。

正是他们,在那个关键的夜晚,通宵达旦,成功地恢复了U盘里那份被加密、被格式化了无数次的资金流水。那份证据,成为了压垮李沉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赵承平走到技术部门负责人的工位旁,那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甚至没有察-觉到他的到来。

“小李。”赵承平轻声喊道。

小李这才如梦初醒般地抬起头,看到是赵承平,有些惊讶地推了推眼镜:“赵队?您怎么来了?”

“我来,是专门感谢你们的。”赵承平的表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和认真,“这次的案子,没有你们的技术支持,我们不可能那么快就锁定核心证据。你们的功劳,至关重要。我代表专案组,谢谢你们!”

那些平日里习惯了在幕后默默奉献、习惯了与代码和数据为伍的“无名英雄”们,脸上都露出了惊讶、随即是感动的神情。他们没想到,这位战功赫赫的一线指挥官,会以这样一种郑重的方式,来肯定他们的工作。

小李的脸,甚至有些微微泛红,他连忙站起来,有些语无伦次地说:“赵队,您太客气了……这……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赵承平直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笑了/

下午三点,阳光正好。

赵承平召集了专案组的核心成员,在那个他们曾无数次熬夜奋战、争论不休的小会议室里,开了最后一次属于这个案子的短会。

空气中,没有了往日的紧张与凝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告捷后的松弛,以及一种只有共同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友之间才有的、心照不宣的默契。大家甚至还带了些零食和饮料,让这场本该严肃的会议,多了一丝“茶话会”的温馨。

但赵承平知道,这绝不是一场庆功会。

这,是一场“淬火会”。

他们需要趁着记忆还滚烫、感触还鲜活的时候,将这次办案过程中,那些用汗水、疲惫甚至危险换来的宝贵经验,进行一次彻底的复盘、总结与提炼,将它们熔铸成未来面对更复杂案件时,可以披挂上阵的、更坚固的铠甲。

“各位,”赵承平环视了一圈他这些可敬的战友们,他们的脸上,疲惫尚未完全褪去,但眼神里,都闪烁着一种经过磨砺后特有的、明亮而坚韧的光芒。“今天把大家叫来,不唱赞歌,不说成绩。咱们就聊聊,这次的案子,我们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他率先抛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营造出一种绝对坦诚和开放的讨论氛围。

短暂的沉默后,负责证据链梳理的小王第一个举起了手。他扶了扶眼镜,这位平日里严谨到有些刻板的“证据专家”,此刻的发言,也带着他鲜明的个人风格:“赵队,我认为,以后再遇到类似涉及巨额资金往来的经济犯罪案件,我们的审计工作,介入得可以更早一些。”

他站起身,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时间轴:“这次,我们是在基本锁定了李沉的犯罪事实后,才申请专业审计团队介入的。虽然最终结果很好,但过程非常被动,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海量的数据中反推资金流向。如果我们能在初查阶段,就以‘协助调查’的名义,让审计专家同步介入,‘顺藤摸瓜’,而不是我们‘摸到瓜’了再去找‘藤’,效率至少可以提高百分之三十。”

他的话,一针见血。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赵承平在那本厚厚的、专门用于记录工作日志的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了“审计前置”四个字,并在后面画了一个五角星。

紧接着,负责外围盯梢和抓捕行动的老刘,也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说道:“还有就是盯梢的问题。这次我们的人手,其实一直很紧张。尤其是对李沉那个情妇的监控,好几次,都是同一个兄弟连续跟了超过12个小时,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他伸出两根手指:“第一,人会疲劳,精神不集中,容易跟丢或者暴露。第二,长时间由同一人或同一辆车进行跟踪,目标的警惕性再低,也会有所察觉。这次是我们运气好,对方没那么专业。但下次呢?我建议,以后建立一个更科学、更严格的轮换制度,哪怕人手再紧张,也要保证至少三组人、三辆车,进行交叉接力式监控。技术上,也要多利用大数据和天网系统,进行轨迹预判,减少人力盯梢的风险。”

这番话,是老公安用几十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的金玉良言。赵承平再次郑重地记下:“盯梢轮换,人机结合”。

会议的气氛,彻底热烈了起来。

负责审讯的女同事提出,对于李沉这类高智商、反侦察能力强的嫌疑人,初期的审讯策略,可以更侧重于疲劳战和心理施压,而不是急于让他开口,避免过早暴露我方的底牌。

负责技术侦查的同事建议,应该建立一个内部的“专家人才库”,将像方太良这样的专业人士信息进行归档,以便在未来的案件中,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最合适的“外脑”支援。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没有指责,没有抱怨,只有最真诚、最深刻的反思和建议。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背后,都是他们在这次案件中,亲身经历过的困境和挑战。

赵承平的笔记本,很快就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他看着眼前这些朝气蓬勃、闪闪发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就是他的团队。一个懂得在胜利后,第一时间低头寻找自身不足的团队。一个懂得将伤疤,变成最耀眼勋章的团队。

拥有这样的团队,何愁利剑不出鞘,何惧妖魔不现形?

第二幕:办公桌前的“告别”——一场与过去的和解

散会后,天色已近黄昏。

同事们陆续下班,办公室里渐渐安静下来。赵承平没有急着离开,他给自己泡了一杯浓茶,然后,开始整理那张仿佛经历了一场战争的办公桌。

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每办完一个大案,他都会用这种方式,为这段紧张的岁月,画上一个郑重的句号。

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整理,更是一场精神上的“归档”和“清零”。

他先从那一摞摞堆积如山的案卷材料开始。

其中,有大量的、在侦查过程中被证伪的线索,有对无数个外围人员的调查笔录,还有那些记录着他们一次次走入死胡同、又一次次柳暗花明的会议纪要……这些材料,在当时,耗费了他们无数的心血。但此刻,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他将这些文件,一沓一沓地,送入了碎纸机。

伴随着“嗡嗡”的声响,那些曾经让他们焦虑、让他们困惑、让他们彻夜不眠的文字,化作了毫无意义的纸屑。这个过程,对他而言,是一种释放。他是在告别那些无用的信息,告别那段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探索过程,将自己的大脑内存,清理出来,留给下一个未知的挑战。

接着,他拿起了另一部分需要永久归档的文件。

这里面,有李沉亲笔签名的审讯笔录,有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工程质量报告,有银行流水和审计报告的核心证据复印件……每一份文件,都薄薄的,却又重如千钧。

他拿起那份最终版的结案报告,三十七页纸,此刻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和温度。他能感觉到,每一个字背后,都站着一个不眠不休的身影;每一个标点,都凝结着整个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文件分门别类,装入牛皮纸档案袋,然后在封面上,用黑色的签字笔,工工整整地写上案件的名称、编号和归档日期。

当他写下最后一笔,将档案袋封存好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也与这个案件,完成了最后的和解与告别。

所有的恩怨、所有的挣扎、所有的激战,都将随着这个档案袋,被锁入厚重的铁皮柜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他,将从这个故事中,彻底地抽离出来。

第三幕:短信里的“人间”——一扇通往未来的门

就在他将办公桌擦拭得一尘不染,准备关灯离开的时候,口袋里的手机,轻轻地震动了一下。

他掏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条新短信。

发信人是:方太良。

赵承平的心,微微一动。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他对整个案件最初的记忆。他想起了第一次见到方太良时,他那双因愤怒和绝望而通红的眼睛;想起了他在工地上,指着那些劣质钢筋,浑身发抖的样子。

是这个固执而勇敢的普通人,用他的坚持,点燃了这场风暴的第一颗火星。

他点开短信,内容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赵队,听说案子结了,一切都还顺利吧?周末有空吗?想请您吃个便饭,不为别的,就想……当面跟您说声谢谢。”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最质朴的、发自肺腑的真诚。

赵承平看着这条短信,站在空无一人的、安静的办公室里,忽然就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比轻松和温暖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