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给二十多个留学生做顿像样的家常菜,顾从卿和刘春晓一早就在厨房忙开了。
好在大家都没闲着,有人撸起袖子帮忙摘菜洗菜,有人蹲在一旁仔细切着葱姜蒜,还有几个手脚麻利的,主动接过了收拾鱼和处理肉类的活儿。
厨房里叮叮当当的声响不断,夹杂着说笑和偶尔的“盐在哪儿”“火再小点”,倒像是一场热闹的集体劳作。
顾从卿和刘春晓原本还担心人手不够,会做的很慢,没想到大家分工明确,配合得格外默契。
到了后来,除了掌勺炒菜这关键一步需要他俩盯着,其他准备工作几乎都被大家包圆了。
顾从卿掌着大勺,在灶台前翻翻炒炒,油香混着菜香漫得满屋子都是。
刘春晓就在旁边递盘子、调酱料,时不时提醒一句“这个少放点辣”“那个多焖两分钟”。
等最后一道红烧排骨端出锅时,墙上的挂钟已经指向十一点半,快到十二点了。
顾从卿早上特意去市集买了好几个大盆,此刻每个盆里都满满当当装着菜,还有一大盆飘着香气的番茄鸡蛋汤,光是看着就让人眼馋。
屋里早就提前在地板上铺好了厚厚的报纸,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菜盆挨个摆成一排,五颜六色的菜在报纸上铺开,倒有种别样的热闹。
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洗了手,盘腿坐在地上,笑着招呼:“快来快来,这香味儿都快把魂勾走了!”
刘春晓擦了擦手,看着眼前这阵仗,忍不住笑:“别着急,碗筷马上就来。
今天咱们就随性点,坐在地上吃个痛快!”
顾从卿也解下围裙,找了个位置坐下,看着围坐过来的年轻面孔,听着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哪个菜最香,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
离家在外的日子里,这样一顿热热闹闹的家常菜,大概就是最能抚慰人心的味道了。
刘春晓和几个女生端着一摞碗筷从厨房出来,挨个儿分发给大家,每个人手里都拿到了温热的碗和筷子。
厨房那边,锅里的水已经“咕嘟咕嘟”冒起了小泡,刘春晓探头喊了句:“水快开了,饺子准备好嘞!”
有人应声去拿早外面冻着的饺子,下锅煮了。
刘春晓又抱出提前买的汽水,拧开瓶盖,给每个人的碗里都倒了小半碗,气泡“滋滋”地往上冒,带着清甜的果香。
她拿起自己的碗,站起身,看着围坐成一圈的伙伴们,眼里闪着光。
“咱条件有限,没有像样的杯子,”她笑着扬了扬手里的碗,“酒也没有,就用这汽水代替,碗呢,就当酒杯,大伙儿多担待。”
她顿了顿,声音里多了几分郑重:“能在这儿聚在一起,尝尝家乡的味道,不容易。
希望咱们都能好好学,早点学成回去,给祖国添砖加瓦!
来,干了这碗!”
“干!”二十多只碗高高举起,轻轻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汽
水的甜混着饭菜的香,在每个人的鼻尖萦绕。
二十多个人分作两排,面对面盘腿坐在铺着报纸的地板上,中间那一排盛满华国饭菜的大盆散发着诱人香气,红烧大肘子的浓郁、清炒时蔬的清爽、番茄鸡蛋汤的酸甜……
各种熟悉的味道交织在一起,瞬间驱散了连日来的思乡之情。
有人早就按捺不住,拿起筷子就夹了一大块排骨塞进嘴里,烫得直呼气也舍不得松口,狼吞虎咽间含糊地说:“这味儿,跟我妈做的一模一样!”
也有人小口小口地嚼着,细细品味着那抹久违的家常滋味,眼眶悄悄泛起了红。
饭桌上的话题像开了闸的水,从晦涩的专业课聊到英国多雨的天气,从唐人街哪家豆腐脑最地道聊到未来的打算。
不知是谁先提起了理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神里都透着亮。
有人想研究航空发动机,让祖国的飞机飞得更快更稳。
有人立志学农业技术,要让地里长出更多粮食,
还有人想投身教育,回去教更多孩子读书……
二十多个人,二十多个理想,最后都汇向同一个方向:早日归国,把学到的本事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他们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心里都揣着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哪怕身处异国他乡,这份情感也从未淡过。
吃饱喝足,没人招呼,大家都自动站起身,排着队把碗筷拿到厨房去洗。
有人擦桌子,有人把挪开的沙发推回原位,有人蹲在地上收拾报纸,动作麻利又默契。
不过半个钟头,原本热热闹闹的屋子就恢复了整洁,仿佛刚才那场盛宴只是一场温暖的梦。
“那我们先走啦,感谢招待!”
大家挥挥手,眼里都带着满足的笑意。
“路上小心!”刘春晓和顾从卿送到门口,看着大家三三两两结伴离开的背影,心里都暖烘烘的。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干净的地板上,空气里还残留着饭菜的余香,这份来自家乡的味道,不仅填饱了肚子,更给了这群远游的学子无穷的力量。
……
1979年的第一场雪落进伦敦的雾里时,刘春晓拿着医学院的转专业通知,在雪地里转了三个圈。
她冲进公寓时,顾从卿正对着书稿修改,见她举着通知红着眼圈,赶紧起身:“成了?”
“成了!”刘春晓把通知拍在桌上,指尖划过“骨科专业”几个字,“以后能正式学医了!”
她忽然抱住顾从卿,声音带着哭腔,“一年了,总算没白费力气。”
顾从卿拍着她的背笑:“我就知道你行。
晚上咱们好好庆祝。”
他看着窗外的雪,心里盘算着,等她适应了新专业,开春就申请回国探亲,三年了,土豆该长多高了?
转年开春,顾从卿刚把探亲申请填好,就被蔡大使的秘书叫去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