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要想推动这项工程,不仅需要说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要逐一驳斥这些看似合理的反对意见。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斗争,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这场治河之争,已不仅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国力、魄力、乃至朝堂各方势力的博弈。
这些官员们纷纷在朝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国家的财政已经十分紧张,不应该再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这样一个看似遥遥无期的项目中。
他们担心这不仅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还可能导致其他重要事务的资金短缺。
面对种种质疑和压力,萧谨言毫不退缩。他深知植树造林对于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关乎百姓的生死存亡。
于是,他在御前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了植树造林对于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这一举措在短期内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但从长远来看,它将为国家带来百年的安宁。”
萧谨言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向皇帝和其他官员们解释了植树造林如何能够减缓水土流失、固定河岸、防止洪水泛滥。
他还提到了其他国家通过类似的措施取得的成功案例,证明这并非是一项无望的工程。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皇帝最终被萧谨言的坚持和远见所打动。
他意识到,虽然眼前的投入巨大,但如果能够彻底解决黄河水患问题,对于国家的未来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于是,皇帝决定倾国库之半来支持这项浩大的工程。他相信萧谨言的能力和决心,也相信这项工程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萧谨言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他不辞辛劳地奔波于黄河两岸,与工人们一同劳作,共同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终于,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这项伟大的工程圆满完成。黄河下游的水患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昔日饱受水患之苦的州县,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荒田得以重新开垦,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百姓们对萧谨言的功绩感激涕零,他们自发地在黄河河畔为他立起了一座“萧公祠”,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二、理清税赋,纾解民困
萧谨言经过深入观察和研究后发现,地方州县的税赋征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各种名目的税收繁多,而胥吏们则常常利用这些名目来进行盘剥,将搜刮来的钱财中饱私囊。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而赋轻,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役重”的不公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