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阻碍(2 / 2)

萧谨言心里清楚,仅仅依靠加固堤坝,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问题,还必须从源头上入手。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萧谨言发现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这是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即使加固了堤坝,也难以长久地抵御洪水的侵袭。

有鉴于此,萧谨言当机立断,下令黄河中上游的各个州县,广泛种植林木。

他深知林木具有强大的固土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的下泄。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还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朝中不少官员对其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一项耗费巨大且收效甚微的工程。

萧谨言与郑渭提出的“分流导滞,固本清源”的治河方略,在朝堂之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反对之声并非空穴来风,其理由具体而尖锐,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耗资巨大,动摇国本

这是最为关键且极具说服力的反对理由。

户部尚书率先发难,只见他面色凝重,手捧一本厚厚的账本,如捧着千斤重担一般,痛心疾首地向众人陈述道:“丞相所提之策,据初步估算,所需耗费之银两竟高达八百万两以上啊!诸位大人,这还仅仅只是初步估算而已啊!如此浩大的工程,历经数年之久,其间所需的后续投入恐怕更是难以估量啊!

而今,国库岁入虽尚算稳定,然边关军费、各地官俸以及皇室用度等,无一不是依赖于此啊!若是将半壁国库都倾注于这一场战役之中,那么一旦北方有警,或者南方遭遇灾荒,朝廷届时必将陷入无钱粮可用的窘境啊!此举无异于剜肉补疮,实乃动摇国本之举啊,微臣万死也不敢附议啊!”

他的话音未落,朝堂之上便已是一片哗然。众多官员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皆认为此举实乃不计后果的一场豪赌,风险实在太大,断不可行。

二、劳役繁重,恐激民变

工部有官员站出来质疑道:“丞相大人,这治河工程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要知道,治理河道需要征发数十万的民夫,而且耗时数年之久。

如今百姓们才刚刚得到一些喘息的机会,如果再兴起这样的大工程,强行征召壮丁们离开家乡,到那苦寒水险的地方去服役,其中的艰辛程度简直难以想象啊!”

这位官员越说越激动,他接着说道:“更可怕的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的处置,比如克扣工钱、虐待民夫等等,恐怕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激起民变啊!

到那个时候,河患还没有平息,国内却又发生了内乱,国家岂不是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吗?”

为了增强说服力,这些官员们还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因为大兴土木而导致民怨沸腾、王朝倾颓的例子,以此来证明这样做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