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军改取消了各军种的文工团,空政作为非作战单位,自然也被撤销了,但负责的项目并没有全部取消,有极小数归到了全军文化艺术中心里。
其中,就有陈锦年和空政的项目。
谁也没想到,在立项以后短的半年时间内,项目的合作方,就从空军下属的空政,变成了中央军委下属的政治工作部,陈锦年能获得的支持,也从现役的空军主力装备,变成了覆盖三军的拍摄许可。
同时,电影的剧本也被艺术中心一同魔改,故事从围绕着西北方向的反恐对抗,变成了东部沿海的大国对抗。
所以陈锦年说摄像师要乘坐直升机去拍摄,真的不是故意在打鸡血,而是他们真的要扛着摄像机出海,去拍摄正在演习的部队。
这不是一件美事,相反,这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连续数小时的直升机长途,再加上海面上变化莫测的气流扰动带来的颠簸,在完成一天拍摄后,还整笑得出来的,恐怕一个都没有。
这帮“年轻”的摄像师,显然是被兴奋冲昏了头脑,完全没听懂陈锦年说的“身体受得了”的真正含义。
……
从二月底,配合拍摄的飞行员和战斗机到位以后,机组拍摄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同时因为陈锦年想要尽可能的实拍,增强真实感,剧组里的摄像师算是倒了血霉,开机半个多月就累到一大半,只能从部队和训练基地里调来一批摄像员,作为帮手辅助拍摄。
不过来自部队的摄像员,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拥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同时,拍摄技术极其偏科。
拍人物和风景手拿把掐,拍摄武器装备一言难尽,
为了避免在影片中出现堪称战忽局般的灾难构图,很多时候都要陈锦年和王晟亲自上阵,带着这群这群在影视拍摄中的“门外汉”赶紧入门。
从惊蛰拍到芒种,从青岛拍到长春。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
剧组兵分两路,一路天天去拍飞机,去海上拍军舰,去边境线上拍外景,几乎把能允许拍摄的全部拍摄了一遍,另一路则待在待在片场,疯狂赶工拍摄主线剧情。
经过一顿时间规划,拍摄周期还是超了,好在超的并不多,一周以后,电影还是顺利杀青。
这也使得本部戏也成为陈锦年唯一要超期拍摄的戏。
不过对此,大家早有准备,剧组内的所有演员也都在尽心竭力的把电影演好,没有因为档期问题,出现各种麻烦事。
电影结束后,剧组没有按照惯例举行杀青宴,在拍摄完成的当天,身为导演兼主角的陈锦年,就赶航班飞回杭州去做后期。
留在剧组的王一笛,则赶紧安排财务给大家发红包,剧组里每个人都累的不想动,所以干脆就用大红包代替杀青宴,先把票子给大家送到手上。
训练基地的招待所里。
财务正按着花名册发着红包,瘦了一圈的沙溢从穿过排队的人群,从后面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