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这个诡异物品的能力没传出去,不然肯定会被一众化学家直呼化学不存在了。
姜启选用它做实验,主要是看中了它的能力是持续性的,不需要触发条件,只要在影响范围内就会自动生效。
而且,它的能力不是作用在自身,是向外辐射、影响周围物质的。
他们可以清晰地观测到诡异能力在发挥作用。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这个诡异能力的危害性较弱。
这个危害性指的不是对人类或者对设备的危害性,而是他对本次实验的危害性较弱。
比如有一个诡异物品的能力是减缓周围物质的运动,也就是说任何物质到了它周围都会减速。
像这种诡异物品就没法用来实验,刚加速起来的粒子,到它附近直接被减速了,那就白加速了。
在今天的实验之前他们已经进行过实验了。
他们不可能像其他研究团队简单的把金属非正常氧化解释为诡异现象。
因为他们要解释的就是这个诡异现象,所以选择了用常规的实验思路去研究。
月面的科学家将一块超高纯度金箔和锈蚀核心一同放入一个纯净的真空舱,在这个实验环境下进行了两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
在锈蚀核心和金箔之间,研究人员插入了一个特殊的非金属网格。
这个网格由碳纳米管编织而成,网孔尺寸精确控制在纳米级别,理论上只允许电子、质子这样的基本粒子通过,任何分子团簇或原子团都会被拦截。
但结果是金箔依旧被氧化。
结论:氧化作用不是由任何实体粒子流传递的。这直接排除了“诡异物品通过释放携带氧原子的粒子来实现氧化”这一假设。
第二次实验。
在金箔周围包裹一层完美的电磁屏蔽层,隔绝所有已知频段的电磁波。
屏蔽层内部的金箔依然被氧化。
这直接排除了所有已知形式的辐射作为主要原因。
在排除了所有“物质性”的载体后,姜启就很顺理成章的提出了一个有关于“场”的假设。
诡异周围存在一个场,是这个场的作用,让金属发生了氧化。
事实上不能算是假说,实验进行到这一步,已经可以确认,诡异就是通过场作用在了目标金属上。
因为前两个实验的都已经排出了各自对应的假设,那就只剩下了这一个答案。
就像三个选项的选择题排除了ab,那c肯定是对的。
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蓝星上对这个诡异已经做过实验了,主要是测量这个诡异物品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的大小。
这一步也可以被认为是测量场强。
但姜启不可能满足于这个显而易见的理论,他更想知道,这个场是怎么作用的?
氧原子从何而来?
氧化这个过程需要的能量又从哪里来呢?
在真空中被氧化的物质一旦离开影响范围,就会瞬间变成金属单质。
氧元素消失了!
氧元素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质量守恒定律在这里完全失效。
姜启觉得所有的诡异物品,必然存在某种共同性。
而锈蚀核心,是一个极其典型的研究样本。
它的能力清晰、稳定、可重复,影响范围明确,作用效果可观测。
如果能够研究透它,找到氧原子出现和消失的真正原因,或许就能触及诡异能力的本质。
今天的第一阶段实验比较粗暴。
金原子和莫名其妙出现的氧原子结合变成稳定的氧化金。
既然在影响范围之外,观测不到这个氧原子。
那我们就直接在影响范围内,用粒子对撞机把氧原子给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