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街溜子,捡属性逆袭! > 第706章 脉冲宽度调制!全球领先!

第706章 脉冲宽度调制!全球领先!(1 / 2)

陈宇凡的这番话,如同平地惊雷。

“我们也可以领先于全世界!”

这句话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魔力,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回荡。

屋子里安静极了。

足足过了五秒钟。

没有人说话,但气氛却和之前的死寂截然不同。

所有人的心中都开始亢奋起来,眼睛也在此刻变得更亮了。

领先全世界!!!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又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五个字。

在场的这些人,林继先、孟玉兰、谢国政、刘德海......

他们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从千万人中选拔出来的最顶尖的天才。

他们心中,没有谁是甘于平庸的。

他们加入这个研究所,本就是怀揣着建设祖国、攻坚克难的理想。

只是,这个时代的大环境,让他们习惯了追赶。

追赶苏俄,追赶美利坚,追赶那些发达的工业国家......

追赶,是他们所有人心中默认的常态。

可陈宇凡今天,却狠狠的撕碎了这种常态。

他用一种近乎蛮横的姿态,向他们灌输了一个全新的、他们甚至不敢去想的念头——

为什么一定要追赶?

为什么不能超越?

为什么不能...领先呢?!

没错!

我们是年轻,我们是底子薄,也确实是暂时的落后于人!

可那又怎样?

我们有最为国家奉献的心,有不畏惧困难的意志,有国家和工业部的大力支持,还有陈宇凡所长这样的天才带领!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

所有技术员的脑海中,仿佛都有一团火焰被点燃了!

那是一种被压抑许久的骄傲,和一种名为热血的东西。

所长...说的没错!

刘德海的手在桌子底下,已经紧紧的攥成了拳头。

他的指甲深深的掐进了肉里,但他却感觉不到一丝疼痛,只有一股股战栗般的兴奋,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我们...我们是来造“直流无刷”电机的!

这是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

我们既然已经站在了共同的起跑线上,为什么还要用追赶者的心态来束缚自己?!

干就完了!

不就是“反电动势”吗?

不就是“无传感器”吗?!

难!

我承认它难如登天。

可所长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想办法去攻克它!

我们或许真的可以...领先全世界。

不只是刘德海。

林继先,这个沉稳的京大高材生,此刻的脸也涨的通红。

谢国政,这个精瘦机灵的清大学生,正死死的咬着自己的嘴唇,努力不让自己因为过度激动而失态。

而站在最前面的孟玉兰。

她的眼眶,毫无征兆的红了。

不是委屈,也不是害怕。

而是激动。

更是...找到了方向的狂喜。

她为自己之前的支支吾吾,为自己的墨守成规,感到无地自容。

她深吸了一口气。

在所有人激荡的情绪中,她抬起头目光无比坚定的看着陈宇凡。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颤抖,但却异常的清晰。

“所长!”

“我明白了!”

陈宇凡看着她,也看着会议室里这些重新焕发出光彩的年轻脸庞。

所有人脸上的怀疑、困惑、迷茫......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敢于奋斗和拼搏的意志!

成了!

陈宇凡的心中,微微点头。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用“电风扇”项目来磨掉他们的傲气,只是第一步。

而此刻,用“无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这个超级难题,来点燃他们的斗志、重塑他们的科研信念,才是自己真正的目的!

一支没有灵魂、没有信仰的科研团队,是走不远的。

而现在,他亲手为这支年轻的团队,注入了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

敢为人先,领先世界!

“很好。”

陈宇凡的表情依旧平静,仿佛刚才那番慷慨激昂的话不是他说的一样。

他伸手,示意孟玉兰坐下。

“既然大家都统一了思想,那我们就继续回到技术问题上。”

他重新拿起了孟玉兰的那份报告。

“反电动势的无传感器方案,只是我们的大方向。”

“这个方向,我认为是可行的,但需要我们投入全部力量去攻坚。”

“不过,孟同志......”

他看向孟玉兰。

“你的这份报告里,除了这个方向不够大胆之外,还有几个关键点,也一样...太保守了。”

“啊?”

孟玉兰刚坐下,屁股还没坐热,又条件反射班站了起来。

“还有?”

刘德海也是一愣。

天啊!

“反电动势无传感器”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设想了。

在这之上,所长居然还觉得不够?

这...这还要怎么大胆?!

陈宇凡没有卖关子。

他翻到了报告的某一页,那是关于“控制电路”的设想。

“这里。”

他指着上面的一张逻辑框图。

“你设想的,是用晶体管和逻辑门电路,去模拟一个换向器,在检测到转子位置后,就给对应的线圈通电。”

“对啊。”孟玉兰小声的说道,“这是最直接的控制逻辑...”

“直接,但太粗暴。”

陈宇凡摇头。

“这种开和关的控制方式,电机的转速会极不稳定,噪音和震动也会非常大。而且,你如何保证在不同负载下,它都能精确的启动和运行?”

“我......”孟玉兰被问住了。

这确实是她报告里的难点,她只是提出了方向,根本没有解决。

陈宇凡淡淡的说道:

“为什么我们的思路,一定要局限在开和关呢?”

“谁说给线圈通电,就一定要通死?”

“我们能否不控制通和断,而是去控制...通的时间?”

“通的时间?”

刘德海和孟玉兰,两个电机系的尖子生,同时皱起了眉头。

他们隐隐约约,好像抓到了什么。

陈宇凡拿起一支粉笔,转身走到了会议室的黑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