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问得极为巧妙,既没有逾矩,又清晰地表达了打探意图。
陈文轩垂下眼帘,看似恭敬,
实则余光紧紧盯着林青,想要捕捉他脸上的任何一丝变化。
林青放下手中的卷宗,端起案几上的热茶,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依旧平静:
“各路藩王各有优劣,陈大人久在朝堂,识人无数,不妨先说说你的看法。”
陈文轩早有准备,闻言心中一喜,
知道林青愿意听他分析,便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说道:
“靖国公所言极是,如今进京的藩王共有十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肃王明远与蜀王明轩。”
“肃王如今坐镇北疆,麾下有一些精锐将士,
这些年在封地整军经武,势力最为雄厚。
此次进京,带了三千护卫,仪仗煊赫,朝中不少武将都暗中依附于他,声势浩大。”
陈文轩捋了捋颌下的山羊须,语气中带着一丝忌惮,
“不过,肃王性情刚愎,野心外露,
此次进京途中,便已暗中打压了两位实力较弱的藩王,其心可诛。”
林青微微颔首,没有说话,示意他继续。
“再看蜀王明轩。”陈文轩话锋一转,
“蜀王封地富庶,粮草充足,这些年广施恩惠,暗中招揽了不少文人谋士,素有贤王之名。
他此次进京,行事低调,广结善缘,不少文官都倾向于他。
但下官暗中观察,蜀王看似温和,实则城府极深,
其封地内世家大族势力庞大,与他相互勾结,
若他登基,恐难摆脱世家掣肘,吏治清明恐难维持。”
说到这里,陈文轩叹了口气:
“其余几位藩王,要么资质平庸,要么沉迷享乐,要么势单力薄,皆难担大任。
如今朝堂之上,官员们或依附肃王,或倾向蜀王,暗中争斗已渐露端倪,
再这样下去,恐生祸端啊。”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林青:
“靖国公,这两位藩王,无论哪一位登基,
恐怕都难以延续您如今的清明吏治,
下官斗胆,想听听您的高见。”
林青手中的茶杯已经凉了些许,他却毫不在意,缓缓说道:
“陈大人分析得头头是道,却漏了一位。”
陈文轩一愣,脸上露出茫然之色:
“漏了一位?靖国公指的是...”
他在心中快速过了一遍进京的十位藩王,
除了肃王、蜀王和那些不堪大用的,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位值得关注。
林青放下茶杯,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瑞王如何?”
“瑞王?”陈文轩瞳孔骤缩,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靖国公,您说的是那位封地偏远、势单力薄,整日流连市井的瑞王?”
在他看来,明怀瑜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少年,
资质平庸,实力低微,在众多藩王中如同透明人一般,
别说争夺皇位,能不能在京城立足都成问题。
林青竟然会提到他,这完全超出了陈文轩的预料。
“正是他。”
林青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