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教材中的私货(1 / 1)

人口普查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依旧是一项艰难且不可能的工作。

每天都有人出生,也有人死亡,地方黄册的滞后性也一直都有。

虽说地大物博,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大明人口也是首屈一指,可这些人口,质量并不高。

大致五千多万的人口,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教育,万中无一也就仅仅有五千余人,而这五千余人,分散到整个大明版图,那就显得太不足了。

而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朱祁钰在北平铺开,识字和算学成为了当前学习的主流。

另外,以王直为首的官员,对于相关的教材注释和审核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各地接受官员邀请而来的宿儒大家,有着充分的理由来编写让大明百姓识字的教材。

只不过,在此之前,这些久负盛名的大儒,也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方式。

如此,就出现了景泰学校之中,一群老态龙钟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听着讲台上年轻教师上课的神奇场景。

这些老人主要是要选出适合孩子学习的文章,内容必须符合大明国家意志,并且字要容易写,能接受俗字书写。

对于学校当前的教材与教育方式,这些老人并没有什么意见,有意见的,那也不会来。

本身就是一种双向选择,朱祁钰并不喜欢孔乙己似的文人,执着于茴字有几种写法,并不会让大明在工业上有什么发展。

朱祁钰作为教材的最初编撰者,用着自己的记忆,挑选了代表真善美的词语典故以及各类古诗词。

而这也成为了教材的标准,所谓语文,本身就是语言文字,并不需要初学者了解太深。

那些大宗族里的蒙学,其实也是用让初学者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和文字,在这方面,天下文人的意见是统一的。

可是,教材并不能如此简单,比如朱祁钰所选择的典故中,就有西门豹治邺,主要就是反迷信,这类滑稽列传,并不会出现在大明传统教材之中。

朱祁钰在往教材里添私货,同时也要防备别人加私货,这才有了以王直为首的官员所主持的教材编撰。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教材的基本理念,朱祁钰甚至可以允许学生不忠君,但一定要爱国,这是大明开国之基础,也是朱元璋这样的帝王所畏惧的未来。

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朱元璋这才取得了天下,他知道,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

因为没有清晰的国家意识,所以朱元璋自己或许也不清楚恢复中华是要怎么恢复,但是,他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将中华恢复到宋朝时的模样。

当然,朱元璋所建立起来的新集权体系,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华的一部分。

朱祁钰则不然,他有着清晰的国家意识,这国家意识并非单纯的种族意识,而在强盛的大明面前,朱祁钰在教材之中,自然就将岳飞的精忠报国给选了进去。

无关乎人种,在宏大叙事面前,金人是否是女真人,而女真人是否能接受这份教材,这都不重要,相反,女真人必须接受,并且传承这样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