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觉得位后启用的国名是“周”,这是宇文泰生前决定的,就是先秦“夏商周”三代的那个“周”。
宇文泰遗命改国号为“周”,主要有两层意义:一、废除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向多姓诸侯(联邦)制度演变。二、中央衙门改成皇帝→大冢宰(大丞相)+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六卿头头分别叫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
西魏时期宇文泰推出府兵制,设置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是官职不是爵位,不能由后代自然继承。
因此,宇文泰时期的44名大佬,死一个少一个。
到北周立国,朝廷本来有三股主要力量:皇帝宇文觉及近臣,宇文护的辅政系,赵贵为首的元老派势力。
宇文护诛杀了赵贵、逼死独孤信,李弼不久后病逝,宇文护又将于谨、侯莫陈崇拉进自己的朋友圈,于是朝廷里就只剩下皇帝和丞相两股势力了。
这时候,宇文泰设计的“复辟周制”,其实已经只剩朝廷架构这个形式。
……
得知皇帝在背后对自己搞小动作,宇文护打算予以还击。
事前,他去拜访于谨、侯莫陈崇这两位硕果仅存的八柱国元老,向他们征求看法。
于谨不忍见到老东家身后晚辈同室操戈,在同意宇文护给皇帝适当教训的同时,提醒对方不宜太过分。
侯莫陈崇对宇文家族感觉疏远一些,只是建议将皇帝身边两名重要大臣李植、孙恒外放。
宇文护听出来了,两位老臣的意思是:丞相要惩戒皇帝,他们不会拦着;皇帝这次是初次犯错,不宜重责;皇帝身边的臣子有自己苦衷,给次机会。
宇文护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将李植外放梁州刺史,孙恒外放潼州刺史。
……
李植是十二大将军李远之子。
李远是八柱国赵贵手下的两位大将军,赵贵又是宇文泰上位的最强推手。
所以,李远入仕的起点,是宇文泰丞相府司录参军。
也就是会议记录员。起点极高。
宇文觉接班后,李植任散骑常侍、司会参军。
也就是皇帝(开始是天王)贴身秘书,朝会主持人。地位极高。
孙恒出身普通,但早年读书聪明、远近闻名,得到宇文泰赏识。
孙恒担任的军司马之职,是夏官大司马的副手。
夏官就是兵部(国防),孙恒就是国防部副部长,位置十分关键。
这两人被宇文护赶出皇宫,离开长安去偏远地区任刺史,哪里会甘心?
宇文觉起了诛杀宇文护的心思后,拉拢的班底是李植、孙恒。
李植、孙恒认为必须要有禁军高级将领参加,才能成事。
于是,由李植、孙恒牵线,宇文觉亲自招募了三名宫伯:乙弗凤、贺拔提、张光洛。
宫伯是天官的属官。
天官大冢宰就是军委主席,天官副手宫尹是皇城禁卫军总司令。
宫尹。
只是,宇文护没有料到,张光洛早就投靠了宇文护。
李植、孙恒被调离京城后,宇文觉尝试几次,想将他们调回朝廷,都被宇文护阻止。
宇文觉决定利用三位禁卫军首领诛杀宇文护,趁他入宫赴宴时动手。
他让三人宫伯安排死士,偷偷在皇宫训练,排演刺杀细节。
宇文觉的动作,经过张光洛告密,宇文护掌握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