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人和了,人和这方面倒是刘备心里一个没办法与外人倒也的痛苦,也是促使他下定决心,将淮南优先级降低的一大原因。
淮南十年间历经四个朝代,最后一次易手,就是刘备从东吴手里打下来的。东吴当年是战败了,但是丢下了一大堆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多都可能是袁术遗留下来的,周瑜还没有来得及解决呢,就被赶走了,现在问题全丢给刘备了!
先说句题外话,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权结构是非常特殊的,也是比较畸形的:它是在流寓江东的淮泗军事集团与本地豪强大族的联合与制衡中建立起来的!虽然现在孙策没有死,还称帝了,但是政权的畸形可是没有从根上改变。
孙策前期依靠淮泗集团征战,如张昭、周瑜、鲁肃、吕范、诸葛瑾等人打下了现在的吴国江山。现在东吴朝堂上有名有姓的高官,除了孙家老臣可大都是淮南人啊!
历史上,孙策死后,孙权拿着父兄留下来的班底,倒是坚持了好多年,直到赤壁之战打完,彻底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才算站稳脚跟。但紧接着,淮南的核心周瑜英明早逝,几年后鲁肃也死,淮泗集团已经彻底衰落了。
这个时候孙权展现出来自己最擅长的制衡术,同时通过联姻(如孙权娶吴郡徐氏,将孙策之女嫁予陆逊)和授予高官(如任命顾雍为丞相)等手段拼命的拉拢江东士族,以稳定自己的根基。
才将东吴这个起初由淮泗集团建立的政权,过渡到江东本地士族掌权的政权,帮助东吴续命了几十年。
可是现在的孙吴并不是这样,孙策还在,淮泗集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空前绝后,张昭、周瑜、鲁肃、吕范等人都有着绝对的权利和兵力。
这些人本在淮泗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他们对淮南等地非常眼馋,一直劝谏孙策出兵淮南,拿下这里。进可以北上徐州、退可以镇守江淮(守江必守淮),保证江东无虞。
再加上周瑜、鲁肃的个人魅力,他们当时在寿春几年,就已经和诸多家族交好,并许以子弟门生高官厚禄,让当地世家协助统治管理,整个淮南的吴统治区都是如此。
而后续刘备拿下寿春,占领这些地方之后,大汉是效仿蜀国,开启了科举制度。启用了许多背景不大,但很有实力的人才来进行统治,比如现在的大汉的扬州刺史刘馥就是如此。
刘备的做法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刘馥的实力也是绝对没问题,这几年在寿春等地兴修水利、修造城垒,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的。
但是,刘备这样的举措就引起了当地士族的不满——之前周瑜在的时候,这些士族可都是当官的呀;现在刘备来了,罢免了许多不学无术的门人子弟,提拔了这么多没有背景的人,这些可是触犯了士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