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微微颔首,起身对着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拱手行礼。
李泰亦是跟在李承乾身后,恭敬行礼。
待两个孩子离开之后。
长孙皇后走到李世民身边,率先打破了沉默,但是并未直接提及就藩之事,而是轻轻握住了李世民的手,语气柔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二郎。”
“还记得我们刚成婚那会儿吗?你整日在外奔波,我在家中提心吊胆,既盼着你建功立业,又怕你受伤遇险。”
“那时我便想,若是将来我们的孩子,也能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志存高远,勇于任事,该多好。”
“二郎是英雄。”
“英雄的孩子,又岂会平庸?”
李世民闻言,神色动了动,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殿门口,孩子们离去的背影。
再想到这两年来,孩子们的表现,可圈可点,足以夸赞。
长孙皇后继续缓缓说道:“如今,承乾已然能为你分忧,稳重干练,是合格的储君了。而青雀……”
说起孩子,长孙皇后的眼神里充满了怜爱与骄傲。
卸下帝后的身份,他们不过是寻常一家人罢了,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
当然,也更希望孩子能平安无事。
可关键是,他们卸不下责任,不能视身份于无物。
“他或许没有承乾那般沉稳,但他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他读那些农书,不是附庸风雅,他是真的想为这大唐的百姓,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份心,像谁呢?”
她的目光重新回到李世民脸上。
“孩子们像父亲,但是生在天家,有时候像父亲又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这一句话,如同一根锋利的针,精准地刺入了李世民内心最深处、最不愿触碰的角落,他浑身猛地一僵,握着妻子的手不自觉地收紧。
像父亲。
像那个雄心勃勃、不甘人下的秦王李世民吗?
若青雀真的“像”了那份不甘人下,困于长安,未来会如何?他不敢深想。
长孙皇后知道,这话说到了要害,她反手更紧握住丈夫的手。
“所以,二郎,我们不能让那种像,走向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现在孩子们年岁还不大,我们大可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各自走向各自的路,走向光明磊落的地方。”
“实际上,这里面所有的问题,孩子们也都看到了,他们比咱们想的,更聪明,更通透........”
长孙皇后说着,便将去年夏天,他们兄弟在庄子上彻夜畅谈的事情告诉了李世民。
“青雀的确不是一时兴起,所以,让青雀去扬州吧。让他把他的聪明才智,把他那份像你的执着和热情,都倾注到田垄之间。”
“让他成为一个因为造福一方而受人敬仰的‘贤王’。”
“这才是真正为他好,也是为了咱们这个家,为了承乾,为了大唐。”
“二郎,在这个问题上,当断则断啊!”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这些话,如同一把重锤。
将他心里那些隐秘的,不愿意宣之于口的,全都当场锤了出来。
令人胸口发闷。
是啊,当断则断。
良久,李世民叹息一声。
“观音婢,我……明白了。”
“明日,我便准了青雀的奏请,让他去扬州就藩。”
“逢年过节,让他回长安来。”李世民无奈一笑:“魏王府的属官,也得好好挑选一番,这事,来的真是突然,让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啊。”
这也是李世民生气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疲惫地靠向椅背,长孙皇后轻轻为他按摩着太阳穴。
“孩子们,终究是长大了……”李世民喃喃道:“以前青雀小时候,每次见到我的时候,都会朝着我跑过来,扑到我的怀里,如今想想,恍如昨日。”
“是啊,长大了。”长孙皇后柔声应和:“长大了,懂事了,其实他们什么都懂,只是咱们做阿耶阿娘的,小看了他们,总还想把他们护在跟前。”
“让他们兄弟自然而然的相处,反倒是感情好,咱们若是过多干预,说不定反而让他们之间,生出龃龉。”
“你看承乾和青雀现在,不就很好吗?”
这番话,如同春风化雨,彻底涤荡了李世民心中最后一丝忧虑。
“你说得对。”李世民长舒一口气,眼神恢复了往日的清明与坚定:“也不能护着他们一辈子,雏鸟总要离巢,方能翱翔九天。”
次日,宫中传出消息,说是陛下准了魏王请求就藩的消息。
泾阳王府中,李复听着内侍的传话,心里也安定了下来。
还得是长孙皇后。
要么怎么说,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宫中就没有那些糟烂事,都被她给压下了。
正儿八经的宫中“定海神针”。
李泰再是聪慧受宠,在长孙皇后面前,也不敢过分蹦跶。
李承乾能在东宫苦苦坚持,除了肩膀上担着责任外,长孙皇后的温柔,也是他的支柱。
而李世民,随着年岁渐长,脾气愈发执拗,放眼天下,能真正劝得住他、让他听得进话的,就剩下长孙皇后了。
毕竟魏征死了,功德碑都给人推了。
结果长孙皇后一走,平衡不再,一家人的矛盾,全都爆发了出来,李世民也没招儿了,等到幡然悔悟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又想起长孙皇后的好,又想起老爹当年的难。
孩子死了,来奶了。
李复甩了甩头,将那些沉重的“未来”暂且抛开。
至少现在,结果是好的,青雀如愿以偿,承乾地位稳固。
眼下,便是最好的时候了。
而自己一家,也该是回庄子上的时候了。
临走之前,李复还给李承乾和李泰各自写了一封信,祝贺李泰得偿所愿,将来出发,别忘了路过庄子上到家里坐一坐。
至于李承乾,则是叮嘱他,勤勉归勤勉,但是莫要瞎逞强,该放松就放松,劳逸结合,不要听旁人说的多了,就将自己逼的那么紧张。
正月二十三,长安城里的年味已经完全散去,不管是朝廷官员还是寻常百姓,都要为了新的一年开始忙。
泾阳王府的车队启程,离开繁华喧闹的长安,回到泾阳县的庄子上去。
车驶出城门,将巍峨的城楼和密集的坊市甩在身后,越往庄子上走,视野逐渐开阔,空气也仿佛变得更加清冽。
李复掀开车帘,回望了一眼渐行渐远的长安城。
大家有各自的前程,多好。
庄子上的书院在正月十八就开学了,开学仪式也早就举行过了,李复这会儿回去,正好能赶上看学生们的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