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小京官之女养家日常 > 122 小吃中的王者(二更合一与加更5000字)

122 小吃中的王者(二更合一与加更5000字)(1 / 2)

赵澜坐在书桌上首,一边听苏言礼考校苏大郎、范晏嘉功课,一边随手拿了本书翻着。

门外,厨房边上储物间,程迎珍母女俩正在装回礼,年前灌的腊肠、风的腊肉腊鸡,在特色杂货铺买的火腿、泡的山楂酒、酿的葡萄酒,还有冯老爹正月里刚带过来的菌菇,一整就是四大篮子。

“赵小郡王与范小公子各两篮。”

程迎珍让书同跟毛丫二人提出来,把礼送到二位随从小厮手里,“双管事、清管事,家里也没哈,还请你们不要嫌弃。”

“不嫌弃……不嫌弃……”

两个主子都是吃货,双瑞与清风来的目的就是蹭美味美食,最高兴的就是带苏家各美食,犹其是腊肠,放在锅里蒸一下就可以吃,既方便又美味,大家伙都爱的不得了。

双瑞甚至问:“苏夫人,这个腊肠能做些卖吗?”

程迎珍不懂这些,望向女儿。

苏若锦若有所思的望向双瑞,“小郡王有酒楼、铺子?”

双瑞笑着点头。

她懂了,笑道,“我把食方子给你们。”

“二娘子自己不做?”

绞肉机涉及到铁与工艺,双瑞能理解二娘子把图纸送给主人,可苏二娘最擅长的就是做美食啊,为何不自己做呢?他有些纳闷。

有生意当然想做,可不管是苏家还是苏若锦自己,都还没到什么生意都能揽到手里的能力。

苏若锦摇摇头:“这种要形成规模才能赚钱。”

规模?

双瑞好像听懂了,咧嘴一笑:“那我就替小郡王谢谢二娘子了。”

“双管事客气了。”

想了想,苏若锦道,“这样吧,我把火腿肠的方子也给你们,等你们有量了,我也到小郡王那边拿货。”

“用火腿做的肠?”

苏若锦:……

这个怎么解释呢?早先古时确实跟火腿有关,但实际上她给的配方,是现代香肠,跟火腿没半毛钱关系。

腊肠是指将动物的肉绞碎成泥状,再灌入肠衣制成风干,可贮存很久,加热后食用,风味鲜美,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

腊肠的类型也有很多,主要分为川味腊肠和广味腊肠,川味是辣的,广味是甜的,逢年过年,家家户户都灌上点腊肠风干,那忙忙碌碌的场景一下子就有了年味。

火腿肠仅指以肉类为主料,搅碎成泥状,并混合淀粉制作而成,可以直接食用的肠类制品,甚至后来发展到只有淀粉没有肉被人们叫做淀粉肠,但就这样,仍是人们心头好,可见火腿肠的杀伤力有多大。

要是小郡王能让它们规模化,倒是能把成本压下来,若是平时自己做,成本挺高,卖不起价,生意做不起来,但要是有量,那成本就不一样了,那无论是卖香肠,还是烤香肠,生意肯定火爆,这么好吃的东西,谁人不爱?

苏记烤肉摊已经很久没有上新了,要是加上物美价廉的烤火腿肠,那就是小吃中的王者啊!

苏若锦想想就觉得很美,那就坐等小郡王的作坊把腊肠、火腿肠加工出来,到时,她的烧烤摊又要火一拨了。

二月初五,苏言礼请假,带着全家人送苏大郎去东山书院读书,他给儿子的规划是在这里度过三年,三年后参加国子监选拨,选上就进国子监。

“如果三年后,没选上也不急,先去游学一年半载,回来后继续考,至于考的结果怎么样,爹不给你设限,考不上有考不上的打算,考上就按考上的路走,主打一个不着急,用你妹妹的话说,什么年龄段就干什么年龄段的事,等到老去回忆往事时不觉后悔或是遗憾。”

站在书院门口,苏大郎朝他爹点点头,“儿子明白。”

“不要急燥,享受求学的过程,用心领悟,相信你必有所成。”

“多谢爹教诲,儿子谨记于心。”

苏言礼点点头,“父母,弟弟妹妹们就送你到这里,跨进书院后的每一步,都将是你新的人生,好好努力,苏安之。”

“是,爹。”苏大郎朝一家人行礼九十度,“谢你们送我到这里。”

苏若锦小手一握拳,“加油,大哥,我会时常过来看你的。”

苏三郎也上前,“大哥,每个休沐,我都会等你回来给我讲书院里的趣事。”

儿虽没行千里,程迎珍还是担心了,不自觉的双眼含泪,“冷了加衣,热了脱衣,不要傻乎乎的只知道学习,要是想吃什么,只管让人捎信,我跟阿锦给你做送过来。”

“是,娘。”苏大郎也动容,从此他就要一个人面对新的人生旅途。

明明几十里路,搞得跟生离死别一样。

苏若锦忍不住笑出声,“娘,每一旬,大哥都会回家啦。”

明明程迎珍还能忍住泪的,被女儿一笑,瞬间哭了出来,不好意思的避到夫君身侧,还不忘伸手敲一记:“臭丫头。”

苏若锦躲开了,嘻嘻直笑。

苏言礼伸手拥住伤心难过的妻子,作为家中长子,为人父母者跟长子一样,都要经历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为人父母,第一次尝试教育子女,第一次送别子女……

每个第一次都将铭刻于心。

众人看着背着书包的苏大郎步履稳沉跟着人群进入了东山书院。

苏言礼让妻子儿女等一会,他随着儿子进了东山书院,东山书院里有夫子跟他认识,嘴上说让儿子独立,那是明面上的事,在儿子看不到的地方,只要他有能力照拂到的,还是要进去跟山长、夫子等人见见面,虽然过年时,已经借着范大人的面子请过一顿,但他既然来了,总得打招呼的。

苏言礼进去办事。

苏若锦就在书院门口转悠,虽说书院要清净,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聚集商贩,区别在于商贩种类的不同罢了。

东山书院门口二里地的山下,有条街叫文山街,长与宽差不多也是二里多地吧,聚集的主要是笔墨纸砚铺子,还有书肆、裱画行、刻章小铺等,当然,不管什么地方,都离不开衣食住行,文山街也不例外。

苏若锦特别留意各种跟吃有关的铺子及小商小贩,发现不管是早食铺子或是中午吃饭的食肆,或是晚间坐下来慢慢喝上一杯的小酒楼,应有尽有。

她又朝山上书院看了眼,听说东山书院有几千名学生,若是在这里摆个小摊卖个烤肠,那感觉会是怎么样?还要说嘛,肯定赚的盆满钵满。

苏若锦心道,她要是还像前世一样孤家寡人,这下怕是早就搞个小摊子摆过来了,卖卖小烤肠,一个人的小日子也挺惬意啊!

大半个时辰之后,苏言礼从山上下来。

程迎珍连忙问,“阿安怎么样?想家吗?”

苏言礼无奈笑道,“阿珍……”你儿子才离开你视线一个时辰。

程迎珍被夫君看得不好意思,娇嗔一眼,“就是不习惯嘛。”

成婚十一年,孩子生了一堆,这两夫妻还跟新婚小夫妻一样腻歪,苏若锦撇嘴,心道,也不知道将来的夫君能不能有爹的一半。

唉!

“阿姐,你叹什么气?”苏三郎歪头问道,“难道你也想大哥了?”

“我……”意识到自己才八岁,想什么老公夫君啊,赶紧摇头,“不是,我是看这满街没个空铺子,想在这里弄个早餐店都不行。”

正在腻歪的夫妻二人纷纷看过来,“为啥在这里开铺子?”

“你有人手吗?”

苏若锦先回老娘的话:“在这里开个铺子既可照顾大哥,又有钱赚难道不香吗?”

女儿说的好对,程迎珍不懂生意都活络起来。

苏言礼疑惑的等着女儿回话。

“没人可以请啊!”苏若锦笑道,“不管是董妈妈或是二石,手艺都不成问题,余下的就找个能干的帮手,一个早餐铺子,两个人就可以运作,这样既可控成本,人员之间又没拉扯,便于管理,简直不要太好哟。”

丁氏抱着四郎忍不住插了句,“关键得有铺子,是吧?”

苏若锦:……

对,没错。

大哥在这里读三年呢,不着急,以后经常过来看大哥,说不定就被她碰到了。

她转头:“书同叔,以后你来接大哥,每次都到街上转转,要是有人出租或是卖铺子都告诉我,最好地方不要太大的那种。”

书同当然道:“好。”

送趟大哥,就把生意经拉到这里,苏言礼还是挺佩服女儿的,这孩子天生有经商的脑子,难道是遗传了平江府的苏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