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两篇“尾声”,终于可以搁笔了,其实这样的“尾声”再写个十篇八篇,只怕也能写得出来,比如各宗教的发展与命运。
少林真正由慧能一脉执掌,其实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神会大和尚究竟在平叛过程中做出了什么样的卓绝贡献,顿宗才会获得唐皇的支持,最终结束了顿渐之争?
摩尼教从玄宗时期的邪教,到成为回纥国教,“熏血异俗,化为茹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到底睿息是怎么做到的?
当然更多人的命运在“尾声”中亦未提及,最为的魔幻的莫过于几乎所有的叛将都得到了宽宥,造成了大唐半倾颓,千万人死亡的元凶居然被封做了各镇节度使?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因为天宝末年直至大历初年的这段时期实在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的文化内核似乎受到了某种“磨损”,中华由外向而变得越来越内敛,直至明清的完全闭塞。
每思至此,心中都不禁慨叹,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非但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性格会大不一样,恐怕世界的格局与未来地缘政治的发展都会大不一样。
这也是作者选择天宝年间为故事背景的原因。
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再写下去,可以写功亏一篑的邺城攻防战,可以写惨烈的睢阳保卫战,可以写一战而定天下的香积寺血战。
然而还是至此搁笔吧,就让这个故事结束在那个凄绝的午夜之后迎来充满希望的黎明的那一刻吧,便如今日的我们对那逝去的盛世投去的最后一瞥。
开始写这个故事是在那特殊的三年,一切都停顿了下来,从996的状态变得无所事事之际,写作的念头与欲望忽然被无限放大。
之所以选择武侠题材是因为我们这一代看着金庸长大的人都有个武侠梦,而金大侠的著作最早不过宋代,当时的我有个野心就是填补那之前武侠史的空白。
受马伯庸的影响,更想写出一本细节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历史,写唐朝的如过江之鲫,可以吃穿住行都已经被研究透了,但地理方面我认为还是一片空白,本书以《山海行》为题,可是一部唐朝的地理游记。
很多人不知道唐代的山川地理与今大不相同,比如当时长江的出海口在扬州,别崇明岛,南通都还是一座海中孤山;又比如当年黄河的走向与今不同,大运河的水道也不相同,尤其是三门峡,三门峡水电站建设工程导致其水文与唐时大不相同。